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8-15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8-10页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趋势第10-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1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13页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 研究目标第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第14-15页
第—章 农村养老保障的概述与理论分析第15-22页
    一、农村养老保障概念阐释与提出背景第15-18页
        (一) 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涵义界定及其发展历程第15-18页
        (二) 农村养老保障的提出背最第18页
    二、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理论基础第18-22页
        (一) 社会公平理论第18-20页
        (二)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20页
        (三) 公共选择理论第20-22页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28页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取得的成就第22页
        (一) 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第22页
        (二)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第22页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8页
        (一)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第23页
        (二) 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简化第23页
        (三) 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第23-24页
        (四) 保障范围狭窄且存在疏漏第24-25页
        (五)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5页
        (六) 缺乏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第25-26页
        (七) 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和基金管理不善第26-28页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8-36页
    一、观念障碍第28-29页
        (一) 政府、集体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观念障碍第28-29页
        (二) 农民自身的观念障碍第29页
    二、体制障碍第29-32页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第30页
        (二)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第30-32页
    三、机制障碍第32-36页
        (一) 农村养老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第32-33页
        (二) 行政监督、问责机制流于形式第33-34页
        (三) 财政机制的设置不完善第34-36页
第四章 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经验借鉴第36-46页
    一、国外主要国家农村养老保障的概况第36-39页
        (一) 德国第36-37页
        (二) 瑞典第37-38页
        (三) 新加坡第38-39页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成功经验第39-42页
        (一) 养老保障范围广第39-40页
        (二) 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40页
        (三) 养老保障建设的法制化第40-41页
        (四) 养老保障机构设置的合理化第41-42页
    三、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对我国的现实启示第42-46页
        (一) 加快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第42-43页
        (二) 促进养老保障事业纳入法制轨道第43页
        (三) 实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第43-44页
        (四) 促进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渠道第44页
        (五) 加强科学化的管理、监督机制第44-46页
第五章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路径选择第46-59页
    一、养老保障建设的基本原则第46-48页
        (一) 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第46-47页
        (二) 自愿参保、积极宣传引导原则第47页
        (三)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原则第47-48页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建设的具体措施第48-59页
        (一)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第48-50页
        (二)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50-51页
        (三)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第51-54页
        (四) 建立多种力量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第54-56页
        (五) 基金运营和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第56-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思潮透析
下一篇:中俄公共外交:文化与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