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单位符号 | 第9-13页 |
表格索引 | 第13-14页 |
插图索引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文献回顾 | 第18-24页 |
第二章 正文 | 第24-78页 |
实验一 pCB1-EGF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大麻素I型受体单克隆抗体有效性验证 | 第24-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第2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1.1.4 引物 | 第25页 |
1.1.5 抗体 | 第2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5-39页 |
1.2.1 总RNA提取 | 第26页 |
1.2.2 大鼠CB1受体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克隆 | 第26-29页 |
1.2.3 大鼠CB1受体基因编码区序列的验证与测序 | 第29-32页 |
1.2.4 pCB1-EGFP真核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35页 |
1.2.5 细胞转染 | 第35-36页 |
1.2.6 转染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36-37页 |
1.2.7 转染细胞Western Blot | 第37-39页 |
1.2.8 统计学分析 | 第39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39-47页 |
1.3.1 健康成年SD大鼠脑组织总RNA的提取及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9-40页 |
1.3.2 目的片段与pMDTM 18-T Vector连接、测序及鉴定 | 第40-43页 |
1.3.3 重组质粒pCB1-E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43-44页 |
1.3.4 转染重组质粒pCB1-EGFP的表达与western Blot检测 | 第44-47页 |
1.4 小结 | 第47-48页 |
实验二 大麻素I型受体在可卡因自给药模型不同阶段的表达研究 | 第48-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2.1.4 抗体 | 第49-5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0-55页 |
2.2.1 颈静脉插管滞留手术 | 第50-51页 |
2.2.2 可卡自身给药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2.2.3 CB1受体在可卡因自身给药不同阶段的表达 | 第52-54页 |
2.2.4 CB1受体在可卡因自身给药不同阶段的蛋白表达 | 第54-55页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5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5-66页 |
2.3.1 可卡因自给药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2.3.2 实验动物的分组 | 第56-57页 |
2.3.3 CB1受体在可卡因自身给药不同阶段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57-60页 |
2.3.4 CB1受体在可卡因自身给药不同阶段的蛋白表达 | 第60-63页 |
2.3.5 可卡因自身给药不同阶段组织间CB1受体的蛋白表达 | 第63-66页 |
2.4 小结 | 第66-68页 |
实验三 AM281在可卡因单次急性和多次慢性注射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 第68-7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68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68-6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69-72页 |
3.2.1 可卡因多次慢性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分组 | 第69-70页 |
3.2.2 可卡因多次慢性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 | 第70页 |
3.2.3 可卡因单次急性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分组 | 第70-71页 |
3.2.4 可卡因单次急性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 | 第71-72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2-77页 |
3.3.1 AM281对可卡因多次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影响 | 第72-75页 |
3.3.2 AM281对可卡因单次急性注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影响 | 第75-77页 |
3.4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