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光伏发电意义及背景 | 第11-12页 |
1.2 光伏发电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光伏发电历史 | 第13-14页 |
1.2.2 光伏发电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第14-18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光伏发电概述 | 第19-21页 |
1.3.1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 第19页 |
1.3.2 光伏并网发电的标准 | 第19-20页 |
1.3.3 光伏发电技术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光伏阵列特性与并网电路结构选择 | 第23-37页 |
2.1 光伏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2.2 光伏电池的电特性 | 第25-33页 |
2.2.1 光伏电池的分类 | 第25-27页 |
2.2.2 光伏电池等效模型 | 第27-29页 |
2.2.3 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 | 第29-33页 |
2.3 三相光伏逆变器主电路结构选择 | 第33-36页 |
2.3.1 三相电压源型和电流源型逆变器比较 | 第33-34页 |
2.3.2 三相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结构比较 | 第34-35页 |
2.3.3 三相逆变器主电路结构比较 | 第35-36页 |
2.3.4 三相逆变器主电路拓扑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基于BOOST电路的MPPT控制方法研究 | 第37-59页 |
3.1 MPPT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37-38页 |
3.2 常见光伏电池MPPT方法 | 第38-45页 |
3.2.1 固定电压法 | 第38页 |
3.2.2 扰动观测法 | 第38-40页 |
3.2.3 电导增量法 | 第40-42页 |
3.2.4 模糊逻辑控制法 | 第42-44页 |
3.2.5 其它MPPT方法 | 第44页 |
3.2.6 基于牛顿插值的变步长扰动观测法 | 第44-45页 |
3.3 DC/DC变换电路实现MPPT原理 | 第45-49页 |
3.3.1 Boost电路拓扑 | 第45-46页 |
3.3.2 Boost电路工作原理 | 第46-48页 |
3.3.3 Boost实现MPPT的理论依据 | 第48页 |
3.3.4 Boost电路参数计算 | 第48-49页 |
3.4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9-57页 |
3.4.1 PID控制原理 | 第49-51页 |
3.4.2 PI控制器的设计 | 第51-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三相光伏并网系统分析 | 第59-71页 |
4.1 光伏并网系统描述 | 第59-60页 |
4.2 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第60-61页 |
4.3 逆变器分类与数学模型 | 第61-66页 |
4.3.1 按能量转换环节分类的逆变器拓扑 | 第62-64页 |
4.3.2 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64-66页 |
4.4 并网控制 | 第66-68页 |
4.5 逆变器控制原理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光伏并网系统的仿真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71-89页 |
5.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环境介绍 | 第71-72页 |
5.2 光伏组件模块 | 第72-75页 |
5.2.1 光伏组件模型 | 第72-74页 |
5.2.2 光伏组件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5.3 基于电路的最大功率算法仿真 | 第75-82页 |
5.3.1 最大功率跟踪Matlab仿真 | 第75-77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5.4 三相逆变器并网仿真 | 第82-88页 |
5.4.1 仿真模型 | 第82-83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