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概述 | 第14-28页 |
一、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一)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内容和实质 | 第15-16页 |
二、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历史嬗变 | 第16-23页 |
(一) 萌芽时期 | 第16-17页 |
(二) 形成时期 | 第17-18页 |
(三) 过渡时期 | 第18-19页 |
(四) 成熟时期 | 第19-21页 |
(五) 发展时期 | 第21-22页 |
(六) 渐衰时期 | 第22-23页 |
三、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形成背景和特征 | 第23-28页 |
(一)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形成背景 | 第23-26页 |
(二)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发展特征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的内核分析 | 第28-38页 |
一、 法理基础分析 | 第28-30页 |
(一)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 | 第28-29页 |
(二) 从法律规范的有效性来看 | 第29页 |
(三) 从法律的正义标准来看 | 第29-30页 |
二、 伦理基础分析 | 第30-32页 |
(一) 从自然伦理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二) 从政治伦理角度分析 | 第31-32页 |
三、 传统价值的思考 | 第32-33页 |
(一)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有利于彰显礼制与巩固君权 | 第32页 |
(二)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有利于限制国家权力与保护亲权 | 第32-33页 |
四、 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 | 第33-38页 |
(一) 当代中国容隐制度存在的现实价值 | 第33-34页 |
(二) 当代中国容隐制度体现的法律价值 | 第34-38页 |
第三章 中西法文化中容隐制度之比较 | 第38-49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中的容隐制度 | 第38-40页 |
(一) 法国 | 第38-39页 |
(二) 德国 | 第39页 |
(三) 日本 | 第39-40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中的容隐制度 | 第40-42页 |
(一) 英国 | 第40-41页 |
(二) 美国 | 第41-42页 |
三、 中西法文化中容隐制度之暗合与差异 | 第42-49页 |
(一) 中西法文化中容隐制度之暗合 | 第42-44页 |
(二) 中西法文化中容隐制度之差异 | 第44-49页 |
第四章 完善当代中国容隐制度之构想 | 第49-67页 |
一、 传统中国容隐制度之当代局限性 | 第49-53页 |
(一) 容隐制度当代局限性之原因 | 第49-50页 |
(二) 实体法中容隐制度的空白 | 第50-52页 |
(三) 程序法中对容隐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52-53页 |
二、完善当代中国容隐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3-57页 |
(一) 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为容隐制度的当代完善提供了历史借鉴 | 第54页 |
(二) 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为容隐制度的当代完善奠定了思想基础 | 第54-55页 |
(三) 我国有完善当代容隐制度的现实基础 | 第55-57页 |
三、 容隐制度在当代中国刑事法律中之重构 | 第57-67页 |
(一) 重构容隐制度应当明确的两个方面 | 第57-61页 |
(二) 在当代中国刑事法律中重构容隐制度的具体表现 | 第61-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