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0.2 徐訏研究的现状 | 第11页 |
0.3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0.4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 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中国新文学现代主义历程 | 第13-28页 |
1.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普遍渗透 | 第13-17页 |
1.1.1 席卷世界的非理性文学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1.2 异化与寻找自我的文学主题 | 第15-16页 |
1.1.3 象征、意识流与荒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 第16-17页 |
1.2 新文学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足迹 | 第17-20页 |
1.2.1 20 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的大胆尝试和普遍试验 | 第17-18页 |
1.2.2 30 年代:都市体验与感觉主义、心理主义的繁荣 | 第18-19页 |
1.2.3 40 年代:“劫”后反思与心理现实主义的崛起 | 第19-20页 |
1.3 从 30 年代到 40 年代:从感觉体验走向理性审视的现代主义 | 第20-23页 |
1.3.1 从都市生活的感觉化到民族苦难的凝练深思 | 第20-21页 |
1.3.2 从人的体验到人的存在困境的多元思考 | 第21-22页 |
1.3.3 从心理分析的模式到现代主义的多项综合 | 第22-23页 |
1.4 徐訏小说与新文学现代主义的审美建构 | 第23-28页 |
1.4.1 文学视域的开拓:高雅与通俗的契合 | 第24-26页 |
1.4.2 先锋文学的探索: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的融会 | 第26-28页 |
2 徐訏的文艺思想:文学的主体性与普遍性的探究 | 第28-37页 |
2.1 徐訏的现代主义理论资源 | 第28-32页 |
2.1.1 “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 | 第28-29页 |
2.1.2 康德哲学思想 | 第29-30页 |
2.1.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第30-31页 |
2.1.4 与柏格森主义结盟 | 第31-32页 |
2.2 现代文明:“唯理”与“论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 第32-33页 |
2.3 作家主体:生命意志的的自我个体存在 | 第33-34页 |
2.4 文学本质:文艺是娱乐的文学表达 | 第34-36页 |
2.5 艺术形式:“主流的感觉”的感性表现 | 第36-37页 |
3 徐訏小说的沉思:自我存在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 第37-46页 |
3.1 爱情:理想深化的超凡脱俗与哀婉悲戚 | 第37-40页 |
3.1.1 爱情描写的超凡脱俗 | 第37-39页 |
3.1.2 爱情幻灭的哀婉悲戚 | 第39-40页 |
3.2 人性:美与丑之间的徘徊迷茫 | 第40-42页 |
3.2.1 美好人性的宣扬 | 第40-41页 |
3.2.2 丑恶人性的揭示 | 第41-42页 |
3.3 生命:个体存在的哲学思考与宗教皈依 | 第42-46页 |
3.3.1 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 | 第43页 |
3.3.2 佛教境界的空苦无常 | 第43-44页 |
3.3.3 道家思想的复归自然 | 第44-46页 |
4 徐訏小说的叙事艺术:浪漫故事、冷峻现实与现代沉思的交融 | 第46-57页 |
4.1 叙事视角:个体自我的浪漫主观性叙事 | 第46-49页 |
4.1.1 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 | 第47-48页 |
4.1.2 视角流动的感觉性叙事 | 第48-49页 |
4.2 叙事时间:内在体验的心理时间 | 第49-54页 |
4.2.1 顺序:回忆与想象中的纠葛交错 | 第49-51页 |
4.2.2 时距:心理节奏的缩短或延长 | 第51-54页 |
4.3 叙事结构:心理性、情绪性的“话语”交流 | 第54-57页 |
5 徐訏小说与新文学现代主义发展的理性建构 | 第57-65页 |
5.1 现代主义的浪漫化: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 | 第57-60页 |
5.2 现代主义的现实性批判: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汇 | 第60-62页 |
5.3 现代主义的理性沉思:从新感觉派到后期浪漫派的转型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