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 第13-14页 |
·日本造村运动研究 | 第14-15页 |
·中日韩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 | 第15-17页 |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第20-23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第20-2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界定 | 第21-23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第23页 |
·农村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人口流动理论 | 第24页 |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24页 |
·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中韩日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 | 第26-45页 |
·韩国新村运动 | 第26-30页 |
·韩国“新村运动”进程 | 第26-28页 |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 第28-30页 |
·日本造村运动 | 第30-33页 |
·日本新农村建设历程 | 第30-32页 |
·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 | 第32-33页 |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3-36页 |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状 | 第33页 |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教训 | 第33-36页 |
·比较分析 | 第36-40页 |
·对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0-44页 |
·韩国、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0-43页 |
·长三角、珠三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 | 第45-65页 |
·山东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及成效 | 第45-49页 |
·新农村建设进程 | 第45-46页 |
·新农村建设成效 | 第46-49页 |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 第49-51页 |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 | 第51-6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5页 |
·构建的原则 | 第51-52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目标值的确定 | 第52-53页 |
·部分指标内涵的解释 | 第53-55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5-56页 |
·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55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56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6-59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概述 | 第56-59页 |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步骤 | 第59页 |
·数据采集与结果评价 | 第59-6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区域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构建 | 第65-74页 |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65页 |
·模式构建原则 | 第65-66页 |
·模式的构建 | 第66-72页 |
·特色产业品牌模式 | 第66页 |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第66-67页 |
·“多村一社区”模式 | 第67-68页 |
·港口导向模式 | 第68页 |
·“新城市主义”模式 | 第68-69页 |
·村企互动模式 | 第69-70页 |
·资本转移模式 | 第70页 |
·工业引导模式 | 第70-71页 |
·旅游产业主导模式 | 第71页 |
·观光农业拉动模式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 第74-89页 |
·大力发展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柱 | 第74-79页 |
·充分利用本地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74-75页 |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 第75-76页 |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76-79页 |
·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 第79-82页 |
·加强教育引导,积极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 | 第80页 |
·运用政策激励,激发群众的“进取”意识 | 第80-81页 |
·抓好典型示范,激发群众的“思齐”意识 | 第81页 |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形成群体主体 | 第81-82页 |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 第82-84页 |
·选准城乡联动的结合点——以小城镇作为城乡联动的载体 | 第82页 |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城乡联动的纽带 | 第82-83页 |
·理顺各经济主体的关系——以长效利益机制作为城乡联动的保障 | 第83页 |
·加强组织领导——以政府作为城乡联动的牵引力 | 第83页 |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制度创新作为城乡联动的推动力 | 第83-84页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84-87页 |
·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 第84页 |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第84-86页 |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 第86-87页 |
·拓宽渠道,多方筹措农民社会保障资金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