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燃料电池 | 第9-11页 |
1.2.1 燃料电池的发展 | 第9页 |
1.2.2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9-10页 |
1.2.3 燃料电池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电催化剂 | 第11-12页 |
1.4 ORR机理 | 第12页 |
1.5 研究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动机 | 第12-13页 |
1.6 非贵金属ORR催化剂 | 第13-17页 |
1.7 本文工作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材料表征 | 第19-29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19-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材料的物性表征 | 第21-23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1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1-22页 |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2页 |
2.2.4 等温吸脱附测试 | 第22页 |
2.2.5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2-23页 |
2.2.6 拉曼光谱表征 | 第23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3-28页 |
2.3.1 循环伏安技术 | 第23-24页 |
2.3.2 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24页 |
2.3.3 旋转圆盘电极 | 第24页 |
2.3.4 旋转环盘电极 | 第24-25页 |
2.3.5 过氧化率产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2.3.6 ORR电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7 RRDE电解池 | 第27页 |
2.3.8 催化剂样品的保存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以蝴蝶翅膀为载体和碳源合成Fe-N-C体系的氧还原电催化剂 | 第29-4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8页 |
3.2.1 蝴蝶翅膀的碳化处理 | 第29-31页 |
3.2.2 聚间苯二胺的合成 | 第31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4 水浴对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5 酸洗处理(AT)对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6 二次热处理(2HT)对催化剂ORR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7 BW、铁源及氮源的作用 | 第35-36页 |
3.2.8 炭黑预处理的作用 | 第36-38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4页 |
3.3.1 物理表征 | 第38-41页 |
3.3.2 电化学表征 | 第41-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以蝉翅膀和蜻蜓翅膀为载体和碳源合成Fe-N-C体系的氧还原电催化剂 | 第45-55页 |
4.1 用蝉翅膀和蜻蜓翅膀合成催化剂 | 第45-46页 |
4.2 对蝉翅膀和蜻蜓翅膀的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4.2.1 蝉翅膀的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4.2.2 蜻蜓翅膀的结构表征 | 第47页 |
4.3 电化学表征及其机理探究 | 第47-54页 |
4.3.3 Fe-N-C/CW的电化学表征 | 第48-51页 |
4.3.4 Fe-N-C/DW的电化学表征 | 第51-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页 |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