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2 制动及其识别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14-25页 |
2.1 公交车制动系统 | 第14-17页 |
2.1.1 制动力学模型 | 第15-16页 |
2.1.2 公交车的制动过程 | 第16-17页 |
2.2 模糊逻辑基本理论 | 第17-24页 |
2.2.1 模糊集合 | 第17-18页 |
2.2.2 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 | 第18页 |
2.2.3 隶属度函数 | 第18-20页 |
2.2.4 模糊逻辑系统 | 第20-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公交车紧急制动的识别方法 | 第25-41页 |
3.1 公交车制动过程数学模型 | 第25-30页 |
3.1.1 车载终端的 CAN 数据 | 第25-27页 |
3.1.2 公交车制动过程特点 | 第27-28页 |
3.1.3 公交车制动过程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3.2 基于速度和制动踏板信号的紧急制动识别 | 第30-32页 |
3.2.1 制动过程的识别 | 第30-31页 |
3.2.2 紧急制动行为的识别 | 第31-32页 |
3.3 基于模糊逻辑算法来识别紧急制动 | 第32-37页 |
3.3.1 基于 matlab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实现 | 第32-33页 |
3.3.2 定义输入和输出变量 | 第33页 |
3.3.3 隶属度函数定义 | 第33-36页 |
3.3.4 定义模糊控制规则 | 第36-37页 |
3.3.5 输出预览 | 第37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37-40页 |
3.4.1 模糊逻辑算法识别流程 | 第37-38页 |
3.4.2 模糊逻辑算法的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3.4.3 算法的识别结果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公交车紧急制动识别方法的验证 | 第41-51页 |
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41-42页 |
4.2 嵌入式平台的搭建 | 第42-46页 |
4.2.1 平台硬件环境 | 第42-44页 |
4.2.2 平台软件环境 | 第44-46页 |
4.3 测试数据及其预处理 | 第46-49页 |
4.3.1 车载数据的采集 | 第46-47页 |
4.3.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4.3.3 车载数据的预处理 | 第48-49页 |
4.4 系统测试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总结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