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审查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四 结构体系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竞争审查的案例及其引发的焦点问题 | 第19-24页 |
第一节 竞争审查的案例及分析 | 第19-22页 |
一 案例基本情况简介 | 第19-20页 |
二 案例所涉及竞争审查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竞争审查的问题聚焦 | 第22-24页 |
一 竞争审查的合理性问题 | 第22-23页 |
二 竞争审查的可行性问题 | 第23页 |
三 竞争审查的地域性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竞争审查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竞争审查制度的界定 | 第24-29页 |
一 竞争审查制度的概念 | 第24-26页 |
二 竞争审查制度的特点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竞争审查制度的价值和功能 | 第29-31页 |
一 竞争审查制度的价值 | 第29-30页 |
二 竞争审查制度的功能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竞争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1-34页 |
一 竞争理论 | 第32-33页 |
二 控权理论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竞争审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37页 |
一 竞争审查制度的产生 | 第34-35页 |
二 竞争审查制度的发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竞争审查制度的构成要素 | 第37-46页 |
第一节 竞争审查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竞争审查的主体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竞争审查的对象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竞争审查的标准 | 第41-42页 |
第五节 竞争审查的运行程序 | 第42-43页 |
第六节 竞争审查的例外规定 | 第43-44页 |
第七节 竞争审查的救济途径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国外竞争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国外竞争审查制度的概要 | 第46-52页 |
一 美国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46-47页 |
二 欧盟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47-48页 |
三 日本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48-49页 |
四 新加坡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49-50页 |
五 韩国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50-51页 |
六 澳大利亚的竞争审查制度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国外竞争审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第55-78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与运行 | 第55-62页 |
一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确立 | 第55-56页 |
二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内容 | 第56-59页 |
三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现状 | 第59-60页 |
四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相关案例 | 第60-61页 |
五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效评析 | 第61-62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62-68页 |
一 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力低 | 第62-63页 |
二 自我审查的实际效果差 | 第63-64页 |
三 与产业政策的冲突性大 | 第64-65页 |
四 例外规定的相关解释乱 | 第65-67页 |
五 损害竞争的救济措施少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68-78页 |
一 政策文件的法律化 | 第68-71页 |
二 配套制度的完备化 | 第71-73页 |
三 与产业政策的协调 | 第73-74页 |
四 豁免标准的严格化 | 第74-75页 |
五 救济手段的多元化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