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词表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国内外水稻低温、缺氧发芽力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 第11-21页 |
1.1.1 水稻低温发芽力相关QTL的标记定位 | 第12-16页 |
1.1.2 水稻缺氧发芽力QTL的标记定位 | 第16-18页 |
1.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 | 第18-20页 |
1.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3 实验试剂与设备、器材 | 第22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3.2 主要设备 | 第22页 |
2.3.3 主要器材 | 第22页 |
2.4 主要的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4.1 低温发芽力评价 | 第22页 |
2.4.2 常温发芽力的鉴定 | 第22-23页 |
2.4.3 缺氧发芽力的鉴定 | 第23页 |
2.4.4 379份种质的聚类分析 | 第23页 |
2.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1 379份水稻种质的多样性分析 | 第24页 |
3.2 379份水稻种质低温发芽力分析 | 第24-26页 |
3.3 379份水稻种质缺氧发芽力分析 | 第26-28页 |
3.4 低温发芽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8-31页 |
3.5 缺氧发芽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 第33-35页 |
4.1 水稻低温和缺氧发芽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第33页 |
4.2 水稻低温发芽力和缺氧发芽力与水稻种类的关系 | 第33-34页 |
4.3 本研究标记鉴定的低温发芽力和缺氧发芽力相关QTL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表 | 第39-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