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羊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9页 |
| 1.1.1 见血青概述 | 第9页 |
| 1.1.2 见血青化学成分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8页 |
| 1.1.3 圆唇羊耳蒜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 1.2 课题的来源 | 第19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2章 天然产物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第20-37页 |
| 2.1 前言 | 第20页 |
| 2.2 菊科植物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 第20-26页 |
| 2.2.1 千里光属 | 第20-23页 |
| 2.2.2 狗舌草属 | 第23-25页 |
| 2.2.3 橐吾属及其他属 | 第25-26页 |
| 2.3 紫草科植物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 第26-28页 |
| 2.4 豆科植物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 第28-31页 |
| 2.5 兰科植物中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 第31-36页 |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见血青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37-50页 |
| 3.1 前言 | 第37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9页 |
| 3.2.1 植物来源 | 第37页 |
| 3.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 3.2.3 提取与分离 | 第38-41页 |
| 3.2.4 碱水解 | 第41页 |
| 3.2.5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1-45页 |
| 3.2.6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第45-47页 |
| 3.2.7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圆唇羊耳蒜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50-57页 |
| 4.1 前言 | 第50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5页 |
| 4.2.1 植物来源 | 第50页 |
| 4.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50-51页 |
| 4.2.3 提取与分离 | 第51-52页 |
| 4.2.4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第52-54页 |
| 4.2.5 实验结果 | 第54-55页 |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附录 | 第65-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