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状况下针刺合谷穴和面口部穴位对躯体运动皮层的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 分文献研究 | 第11-17页 |
1.1 面口合谷收的理论依据 | 第11页 |
1.2 现代关于脑可塑性的研究 | 第11-15页 |
1.3 经颅磁刺激器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2.1.2 招募健康志愿者的流程与标准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2.1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2.2.2 纳入对象的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3 临床治疗观察表 | 第19页 |
2.2.4 不良事件 | 第19-20页 |
2.2.5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 第20页 |
2.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2.2.7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3 课题结果分析 | 第22-27页 |
2.3.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 第22页 |
2.3.2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22页 |
2.3.3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2页 |
2.3.4 数据比较 | 第22-2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32页 |
3.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3.1.1 循经取穴 | 第27页 |
3.1.2 面口合谷收 | 第27-29页 |
3.1.3 经颅磁刺激器运动诱发电位 | 第29页 |
3.1.4 可塑性影响研究 | 第29-30页 |
3.2 本课题分析与讨论 | 第30-31页 |
3.3 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附录 | 第37-41页 |
附录1:受试者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附录2:TMS刺激观察项目记录表 | 第38-40页 |
附录3:脱落或剔除原因表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