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聚碳酸酯 | 第12-15页 |
1.2.1 简介 | 第12页 |
1.2.2 应用领域 | 第12页 |
1.2.3 市场分析 | 第12-15页 |
1.3 聚碳酸酯合成工艺 | 第15-22页 |
1.3.1 光气法 | 第15-17页 |
1.3.2 非光气法 | 第17-22页 |
1.4 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4.1 异山梨醇简介 | 第23-25页 |
1.4.2 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4.3 脂肪族二醇/异山梨醇共聚改性 | 第29-30页 |
1.5 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30-32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2章 咪唑类离子液体高效催化合成异山梨醇型聚碳酸酯 | 第33-6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原料及仪器 | 第34-36页 |
2.2.1 所用原料及试剂 | 第34-35页 |
2.2.2 所用仪器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3.1 PIC制备 | 第36页 |
2.3.2 PAICs制备 | 第36-37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7-41页 |
2.4.1 结构确认 | 第38页 |
2.4.2 分子量检测 | 第38页 |
2.4.3 热性能测试 | 第38页 |
2.4.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2.4.5 离子液体阴离子的电负性 | 第39页 |
2.4.6 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实验 | 第39-41页 |
2.5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41-43页 |
2.5.1 离子液体合成 | 第41页 |
2.5.2 离子液体表征 | 第41-43页 |
2.6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3-47页 |
2.6.1 Bmim羧酸类离子液体催化剂 | 第43-45页 |
2.6.2 与文献报道催化剂的对比 | 第45-47页 |
2.7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47-48页 |
2.8 反应条件优化 | 第48-50页 |
2.8.1 酯交换反应时间 | 第48-49页 |
2.8.2 催化剂用量 | 第49页 |
2.8.3 缩聚温度 | 第49-50页 |
2.9 PIC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50-53页 |
2.9.1 结构表征 | 第50-51页 |
2.9.2 热性能测试 | 第51-53页 |
2.10 异山梨醇/脂肪族二醇共聚型聚碳酸酯 | 第53-62页 |
2.10.1 PAICs分子量测试 | 第53-54页 |
2.10.2 结构表征 | 第54-59页 |
2.10.3 热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2.10.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2.11 反应机理研究 | 第62-65页 |
2.12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3章 季铵类离子液体与金属盐复配催化合成聚碳酸酯 | 第67-77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原料及仪器 | 第67-68页 |
3.3 复配体系催化合成PIC及PAICs | 第68-69页 |
3.4 复配组合筛选 | 第69-71页 |
3.4.1 季铵类ILs催化剂和金属催化剂 | 第69-70页 |
3.4.2 复配体系催化剂 | 第70-71页 |
3.5 条件优化 | 第71-72页 |
3.5.1 缩聚温度 | 第71页 |
3.5.2 催化剂用量及比例 | 第71-72页 |
3.6 复配体系用于合成PAICs的催化效果 | 第72-73页 |
3.7 产物PIC与PAICs表征 | 第73-75页 |
3.7.1 结构表征 | 第73页 |
3.7.2 热性能表征 | 第73-7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4.1 结论 | 第77页 |
4.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