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23-25页 |
| 1 绪论 | 第25-3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5-2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页 |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35-37页 |
| 2 InSAR技术理论基础 | 第37-49页 |
| 2.1 SAR成像原理与特点 | 第37-41页 |
| 2.2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41-45页 |
| 2.3 数据处理流程与误差源分析 | 第45-4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3 InSAR形变监测的限制因素分析 | 第49-70页 |
| 3.1 相干性影响分析 | 第49-55页 |
| 3.2 形变梯度理论 | 第55-59页 |
| 3.3 三维形变分解 | 第59-61页 |
| 3.4 基于多基线InSAR构建DEM的大尺度形变提取方法 | 第61-6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4 联合沉陷预计的缠绕相位提取及地表形变监测 | 第70-87页 |
| 4.1 相位解缠的基本原理与算法 | 第70-73页 |
| 4.2 联合沉陷预计模型的相位解缠方法 | 第73-77页 |
| 4.3 相位解缠模拟实验 | 第77-81页 |
| 4.4 基于沉陷预计的地表形变提取 | 第81-86页 |
| 4.5 方法评价 | 第8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5 子带干涉矿区形变监测适用性分析 | 第87-106页 |
| 5.1 子带干涉的基本原理 | 第87-89页 |
| 5.2 子带干涉形变提取流程 | 第89-94页 |
| 5.3 子带干涉矿区形变监测的适用性分析 | 第94-105页 |
| 5.4 方法评价 | 第10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6 基于沉陷理论的矿区三维形变监测 | 第106-126页 |
| 6.1 现有三维形变提取方法 | 第106-110页 |
| 6.2 基于沉陷理论的矿区三维形变监测 | 第110-114页 |
| 6.3 实例分析与验证 | 第114-125页 |
| 6.4 方法评价 | 第125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7.1 结论 | 第126-128页 |
| 7.2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 7.3 不足及展望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3-14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