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第一章 角额壁蜂共生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19-3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1.3 培养基 | 第20-2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1.2.1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1.2.2 样品处理及菌株的分离 | 第21-22页 |
1.2.3 菌株的纯化及保藏 | 第22页 |
1.2.4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 第22页 |
1.2.5 菌株鉴定 | 第22-23页 |
1.2.6 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23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1.3.1 放线菌的分离及特征 | 第23-24页 |
1.3.2 菌株鉴定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24-31页 |
1.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筛选 | 第32-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2.1.1 指示菌株 | 第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1.3 培养基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1 放线菌菌株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33页 |
2.2.2 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33-34页 |
2.2.3 活性菌株发酵条件的筛选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3.1 放线菌菌株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 第34-38页 |
2.3.2 菌株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2.3.3 活性菌株发酵条件筛选结果 | 第39-40页 |
2.4 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三株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42-6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1.1 菌株 | 第4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3.2.1 菌株Streptomyces sp. OC1401-2的发酵以及提取 | 第42-43页 |
3.2.2 菌株Streptomyces sp. OC1401-2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纯化 | 第43-44页 |
3.2.3 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44页 |
3.2.4 单体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44页 |
3.2.5 菌株Streptomyces sp. OC1611-8A的发酵和分离纯化 | 第44-45页 |
3.2.6 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45页 |
3.2.7 单体化合物的NO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性测定 | 第45-46页 |
3.2.8 单体化合物己糖激酶Ⅱ活性测定 | 第46页 |
3.2.9 菌株Streptomyces sp. R1706-8的发酵和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3.2.10 单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47页 |
3.2.11 单体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60页 |
3.3.1 菌株Streptomyces sp. OC1401-2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 第48-52页 |
3.3.2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 第52-53页 |
3.3.3 单体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53页 |
3.3.4 菌株Streptomyces sp. OC1611-8A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53-56页 |
3.3.5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 第56页 |
3.3.6 单体化合物的NO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 第56页 |
3.3.7 单体化合物的己糖激酶Ⅱ活性测定结果 | 第56页 |
3.3.8 菌株Streptomyces sp. R1706-8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56-59页 |
3.3.9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 第59页 |
3.3.10 单体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3.4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