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点电压暂降的枣庄配电自动化系统故障定位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1-12页 |
第2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2-16页 |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 | 第12页 |
2.2 配电自动化模式 | 第12-13页 |
2.2.1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 | 第12页 |
2.2.2 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 第12-13页 |
2.3 智能配电网发展方向 | 第13页 |
2.4 配电自动化配置情况 | 第13-16页 |
2.4.1 目前自动化配置情况 | 第14页 |
2.4.2 接地故障处理方法 | 第14页 |
2.4.3 自动化终端布点情况 | 第14-15页 |
2.4.4 通信配置情况 | 第15-16页 |
第3章 枣庄配电自动化系统动作类型分析 | 第16-26页 |
3.1 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 | 第16-17页 |
3.2 电压-电流时间型馈线自动化 | 第17-19页 |
3.2.1 主干线瞬时短路故障 | 第17-18页 |
3.2.2 主干线瞬时短路故障 | 第18页 |
3.2.3 接地故障 | 第18-19页 |
3.3 故障指示器 | 第19-23页 |
3.3.1 暂态录波法 | 第19-20页 |
3.3.2 外施信号法 | 第20-22页 |
3.3.3 暂态特征法 | 第22-23页 |
3.3.4 稳态特征法 | 第23页 |
3.4 集中型馈线自动化 | 第23-26页 |
第4章 多点电压暂降的故障定位分析 | 第26-40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相关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4.3 故障定位方法的框架 | 第27-29页 |
4.4 多点电压暂降信息数据库 | 第29-33页 |
4.4.1 负荷模型与配电变压器复功率估计 | 第29页 |
4.4.2 多点电压暂降数据集成 | 第29-30页 |
4.4.3 多点电压暂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第30-33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33-38页 |
4.5.1 多点电压暂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第33-35页 |
4.5.2 故障区段定位 | 第35-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枣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定位实例 | 第40-52页 |
5.1 电压型开关事故处理案例 | 第40-43页 |
5.1.1 事故处理过程 | 第40-42页 |
5.1.2 开关合闸回路短路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5.1.3 配电自动化事故处理 | 第43页 |
5.1.4 事故结论 | 第43页 |
5.2 配电自动化动作失败分析案例 | 第43-46页 |
5.3 配电自动化未正常启动故障案例分析 | 第46-47页 |
5.4 配电自动化正确动作故障案例分析 | 第47-48页 |
5.5 重合闸失败故障案例分析 | 第48-50页 |
5.6 配电网动作不正确故障案例分析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6页 |
6.1 结论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6页 |
6.2.1 配电自动化应用效果 | 第52-54页 |
6.2.2 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面临问题 | 第54页 |
6.2.3 配电自动化系统改进方向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