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青藏高原超高海拔游客服务站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原因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2.1 超高海拔第14页
        1.2.2 游客服务站第14-15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5页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理论概况第16-20页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相关概况第16-18页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相关概况第18-20页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20-21页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0页
        1.5.2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1.5.3 课题研究的框架第21页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21-23页
第2章 超高海拔旅游人群及设施分析第23-37页
    2.1 自然旅游资源第23-28页
        2.1.1 基本地貌特征第23-24页
        2.1.2 气候特征第24-25页
        2.1.3 水域风光第25-26页
        2.1.4 文化旅游资源第26-28页
    2.2 人群分析第28-29页
        2.2.1 大众游客第28页
        2.2.2 “现代朝圣者”驴友第28-29页
        2.2.3 宗教朝圣者第29页
        2.2.4 过往居民第29页
    2.3 游客服务站设施分析第29-32页
        2.3.1 游客服务设施设分类第29-30页
        2.3.2 游客服务设施营造现状第30-31页
        2.3.3 游客服务设施的缺点和不足第31-32页
    2.4 游客服务站功能分析第32-37页
        2.4.1 游客服务站功能配置构成第32-33页
        2.4.2 游客服务站功能第33-37页
第3章 超高海拔游客服务站空间环境特征第37-55页
    3.1 游客服务站环境第37-38页
        3.1.1 生态特征第37页
        3.1.2 美学特征第37-38页
    3.2 个性化的环境特征第38-44页
        3.2.1 选址布局第38-41页
        3.2.2 建造形态第41-44页
    3.3 空间环境构成第44-55页
        3.3.1 建筑空间第44-48页
        3.3.2 景观环境第48-50页
        3.3.3 室内空间第50-54页
        3.3.4 公共小品第54-55页
第4章 超高海拔游客服务站空间环境的营造第55-64页
    4.1 空间环境的文化性第55-57页
        4.1.1 地域文化的消褪第55页
        4.1.2 理性的发展与创新第55-56页
        4.1.3 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第56-57页
        4.1.4 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第57页
    4.2 空间环境的生态性第57-59页
        4.2.1 塑造新型绿色生态建筑第57-58页
        4.2.2 营造生态景观环境第58-59页
        4.2.3 景观空间的渗透融合第59页
    4.3 空间环境的情感性原则第59-61页
        4.3.1 空间环境的认同第59-60页
        4.3.2 空间环境归属感第60-61页
    4.4 生态能源利用第61-64页
        4.4.1 太阳能利用第62页
        4.4.2 风能利用第62页
        4.4.3 生物燃料第62-63页
        4.4.4 污水处理第63页
        4.4.5 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实例例证——海子山超高海拔游客服务站环境设计第64-81页
    5.1 项目概况第64-67页
        5.1.1 区位分析第64页
        5.1.2 旅游资源分析第64-67页
    5.2 总体规划及设计理念第67-70页
        5.2.1 设计理念及原则第67页
        5.2.2 总体规划第67-70页
    5.3 稻城县海子山超高海拔游客服务站空间环境设计方案第70-80页
        5.3.1 建筑空间设计第70-73页
        5.3.2 室内设计第73-75页
        5.3.3 道路景观设计第75-76页
        5.3.4 栈道设计第76-77页
        5.3.5 观景亭设计第77-78页
        5.3.6 帐篷区设计第78-79页
        5.3.7 护坡景观设计第79-80页
    5.4 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框架—轻钢龙骨支撑体系抗侧力性能研究
下一篇:高原极端气候地区小型建筑碳排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