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执行和解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执行和解的基本理论第9-17页
 第一节 执行和解的概念和特征第9-10页
  一、执行和解的概念第9-10页
  二、执行和解的特征第10页
 第二节 执行和解与近似概念辨析第10-13页
  一、和解、诉讼和解与执行和解第10-12页
  二、法院调解与执行和解第12-13页
 第三节 执行和解的价值第13-17页
  一、减少权利的实现成本,提高执行效率第13-14页
  二、矫治执行名义的缺陷,消解实质上的不平等第14-15页
  三、减少社会矛盾,避免发生"二次冲突"第15-16页
  四、化解"执行难",维护司法权威第16-17页
第二章 执行和解制度的域外考察及比较第17-20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7页
  一、英国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7页
  二、美国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7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7-19页
  一、法国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7-18页
  二、德国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8页
  三、大陆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执行和解制度考察第18-19页
 第三节 两大法系执行和解制度之比较第19-20页
  一、对执行和解性质的认识不同第19页
  二、执行和解的生效程序不同第19页
  三、违反执行和解的救济方式不同第19-20页
第三章 执行和解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效力第20-33页
 第一节 执行和解的法律性质第20-26页
  一、执行和解法律性质的理论争议第20-22页
   (一) 私法行为说第20页
   (二) 诉讼行为说第20-21页
   (三) 两行为并存说第21页
   (四) 一行为两性质说第21-22页
  二、对执行和解法律性质理论争议的简要评析第22-23页
  三、笔者对执行和解法律性质的认识第23-26页
   (一) 从立法实践认识执行和解第23-24页
   (二) 从私法行为和诉讼行为的辨证关系认识执行和解第24-25页
   (三) 笔者对执行和解法律性质的观点第25-26页
 第二节 执行和解的法律效力第26-33页
  一、执行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的理论争议第26-27页
  二、对执行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理论争议的简要评析第27-28页
  三、笔者对执行和解法律效力的认识第28-33页
   (一) 实体效力第29-31页
   (二) 程序效力第31-33页
第四章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3-38页
 第一节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问题第33-35页
  一、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第33页
  二、我国执行和解立法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一) 未明确执行和解制度的性质和效力第33-34页
   (二) 未明确法院在执行和解制度中的地位第34页
   (三) 未明确法院对执行和解协议的司法审查权第34-35页
 第二节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司法现状及其问题第35-38页
  一、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司法现状第35页
  二、我国执行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35-38页
   (一) 法院强制执行和解第35-36页
   (二) 义务人恶意和解第36页
   (三) 强制执行措施的撤销问题第36-37页
   (四) 执行和解的过程缺乏公开性、透明性第37-38页
第五章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38-44页
 第一节 我国执行和解制度改革与完善的价值取向第38-39页
  一、贯彻公正、公开的法治理念第38页
  二、进一步弱化我国职权主义的诉讼体制第38页
  三、明确执行和解制度的法律性质和法律效力第38-39页
  四、平衡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第39页
 第二节 我国执行和解的制度构建第39-44页
  一、在立法中确立执行和解制度的原则第39-40页
  二、在立法中明确法院在执行和解中的地位第40-41页
  三、设立权利人不安抗辩制度第41-42页
  四、设立义务人二次申报制度第42页
  五、完善执行告知制度第42页
  六、权利人翻悔问题的解决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注释第45-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后记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研究
下一篇: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