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己内酰胺废水的生物脱氮技术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课题来源第13页
   ·课题背景第13-17页
     ·水资源与水污染现状第13-14页
     ·锦纶生产废水处理现状第14-17页
       ·锦纶生产工艺概述第14-15页
       ·己内酰胺单体的特性第15-16页
       ·锦纶生产废水的来源及特点第16页
       ·锦纶生产废水的处理现状第16-17页
   ·废水生物脱氮及回用技术现状第17-23页
     ·废水生物脱氮工艺概述第17-20页
       ·生物脱氮机理第18页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第18-19页
       ·生物脱氮新工艺第19-20页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工艺第20-22页
       ·曝气生物滤池的脱氮原理第20页
       ·曝气生物滤池的优点第20-21页
       ·影响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果的主要因素第21-22页
     ·剩余污泥的减量化研究第22-23页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
     ·创新点第23页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水解酸化-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锦纶生产废水研究第25-50页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5-27页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第25-26页
     ·实验用水第26-27页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第27页
   ·水解酸化池处理废水研究第27-36页
     ·水解酸化池内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第27-28页
     ·运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28-36页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28-29页
       ·进水有机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29-31页
       ·硝化液回流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1-35页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两段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废水研究第36-43页
     ·实验内容第37页
     ·两段生物接触氧化池内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第37页
     ·运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7-43页
       ·容积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37-40页
       ·溶解氧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40-43页
   ·水解酸化-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效果综合分析第43-48页
     ·水解酸化-两段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指标变化趋势第43-44页
     ·水解酸化池中氮元素的转化途径分析第44-45页
     ·两段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脱氮分析第45-48页
       ·分段原理第45-47页
       ·脱氮原理分析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锦纶生产废水研究第50-67页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50-51页
     ·实验装置第50页
     ·主要工艺参数第50-51页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与启动第51页
   ·运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第51-59页
     ·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2-55页
       ·气水比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2-54页
       ·气水比对NH_3-N去除的影响第54-55页
       ·气水比对TN去除的影响第55页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59页
       ·水力负荷对COD_(Cr)的影响第56-57页
       ·水力负荷对NH_3-N的影响第57-58页
       ·水力负荷对TN的影响第58-59页
   ·曝气生物滤池填料层高度对系统的影响第59-61页
     ·COD_(Cr)的去除影响第59-60页
     ·NH_3-N的去除影响第60-61页
     ·TN的去除影响第61页
   ·曝气生物滤池反冲洗第61-64页
     ·反冲洗周期确定第62页
     ·反冲洗方式及强度的确定第62-63页
     ·反冲洗效果评价第63-64页
   ·曝气生物滤池内氮元素形态转化第64-66页
     ·氮元素形态转化第64-65页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废水的沿程变化特征第65页
     ·曝气生物滤池内基质对硝化反应的影响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锦纶生产废水生物处理剩余污泥内源代谢作用的研究第67-90页
   ·水解酸化应用于剩余污泥减量化的机理第67-69页
     ·水解酸化工艺第67-68页
     ·剩余污泥第68页
     ·水解酸化处理剩余污泥第68-69页
   ·水解酸化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实验准备第69-71页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70页
     ·水解酸化池内污泥的培养与驯化第70-71页
   ·实验的启动与实验方法第71-73页
     ·实验装置与实验流程第71-72页
     ·实验的启动第72-73页
       ·厌氧A段的启动第72页
       ·好氧段的启动第72页
     ·实验测试方法第72-73页
   ·连续式反应器的污泥减量效果与分析第73-78页
     ·连续式反应器的污泥减量效果第74-77页
       ·A段污泥浓度和回流污泥量变化第74-75页
       ·A段[MLVSS]/[MLSS]变化第75-76页
       ·系统各段COD_(Cr)浓度变化情况第76-77页
     ·污泥减量化系统污泥粒度的变化第77-78页
   ·影响系统污泥减量效果的因素分析第78-89页
     ·容积负荷对污泥减量的影响第78-82页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泥减量的影响第82-86页
     ·温度对系统污泥减量的影响第86-88页
     ·氮、磷营养物对系统污泥减量的影响第88页
     ·pH对系统污泥减量的影响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锦纶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质变化特性分析第90-97页
   ·仪器及测试条件第90页
   ·红外光谱图谱分析结果第90-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生物膜废水处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第97-116页
   ·生物膜增长机理第97-99页
   ·生物膜增长的动力学模型第99-108页
     ·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模型第101-105页
       ·1号接触氧化池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方程第101-104页
       ·2号接触氧化池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方程第104-105页
     ·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膜增长动力学模型第105-108页
   ·动力学参数求解第108-115页
     ·生物接触氧化动力学模型中参数求解第108-113页
       ·1号生物接触氧化池动力学参数求解第108-111页
       ·2号生物接触氧化池动力学参数求解第111-113页
     ·曝气生物滤池动力学模型中参数求解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16-118页
   ·结论第116-117页
   ·建议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微孔吸附剂—超细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室内甲醛吸附行为研究
下一篇:纤维几何特征对成纱条干不匀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