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3页 |
1.2 主要试剂与药物 | 第13页 |
1.3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配置 | 第13页 |
1.4 动物及分组 | 第13-1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2.1 家兔体温的测定 | 第14页 |
2.2 蒙医空虚热证期理想组的建立 | 第14页 |
2.3 观测体温、选择理想组 | 第14页 |
2.4 正式实验 | 第14-15页 |
2.5 给予四施干预 | 第15页 |
2.6 观察症候表现 | 第15页 |
2.7 治疗组启动 | 第15页 |
2.8 检测指标包括:IL-1、IL-6、TNF-α、CRP | 第15页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6-24页 |
3.1 理想组的建立 | 第16-17页 |
3.1.1 各剂量组家兔体温变化(图3) | 第16-17页 |
3.2 空虚热证的建立 | 第17-18页 |
3.3 给予促使赫依增盛的四施干预后观察并归纳症候表现 | 第18-22页 |
3.3.1 耳部 | 第18-19页 |
3.3.2 精神状态 | 第19页 |
3.3.3 活动量 | 第19页 |
3.3.4 发抖 | 第19页 |
3.3.5 睡眠 | 第19-20页 |
3.3.6 畏寒喜温 | 第20页 |
3.3.7 脉象 | 第20页 |
3.3.8 毛发 | 第20页 |
3.3.9 饮水量 | 第20-21页 |
3.3.10 尿液 | 第21页 |
3.3.11 粪便 | 第21-22页 |
3.4 对证蒙医治疗 | 第22页 |
3.5 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第22-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4 讨论 | 第24-26页 |
5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综述 | 第28-39页 |
蒙医温病病机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 蒙医温病证型 | 第28-30页 |
1.1 未熟热 | 第28-29页 |
1.2 成熟热 | 第29页 |
1.3 热病山滩界 | 第29页 |
1.4 空虚热 | 第29页 |
1.5 隐伏热 | 第29-30页 |
1.6 澡浊热 | 第30页 |
1.7 散播热 | 第30页 |
1.8 陈旧热 | 第30页 |
2 蒙医温病相关研究成果 | 第30-31页 |
3 展望 | 第31-32页 |
发热机制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1 发热时体温正调节作用 | 第32-33页 |
1.1 内生致热原的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1.1 中枢发热腺素 | 第32-33页 |
1.1.2 环磷酸腺苷 | 第33页 |
2 发热时体温负调节作用 | 第33-34页 |
2.1 | 第33页 |
2.1.1 精氨酸加压素(AVP) | 第33页 |
2.2 与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研究 | 第33-34页 |
2.3 其它具有解热作用的神经肽类物质 | 第34页 |
3.发热模型制作 | 第34-36页 |
3.1 脂多糖(1ipopo1ysaccharide,LPS)诱导的发热模型 | 第34页 |
3.2 2,4-二硝基酚诱导的发热模型 | 第34-35页 |
3.3 酵母菌诱导的发热模型 | 第35页 |
3.4 其他诱导的发热模型 | 第35-36页 |
3.4.1 角叉菜的致热模型 | 第35页 |
3.4.2 大肠杆菌培养或乙型副伤寒杆菌培养液的致热模型 | 第35-36页 |
4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作者简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