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甲醛净化技术进展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1.1 室内甲醛来源 | 第8页 |
1.1.2 甲醛性质 | 第8页 |
1.1.3 室内甲醛危害 | 第8页 |
1.2 室内甲醛治理技术 | 第8-11页 |
1.2.1 控制污染源 | 第8-9页 |
1.2.2 通风换气 | 第9页 |
1.2.3 绿色植物吸收 | 第9页 |
1.2.4 吸附技术 | 第9-10页 |
1.2.5 负离子技术 | 第10页 |
1.2.6 甲醛清除剂 | 第10页 |
1.2.7 光降解技术 | 第10页 |
1.2.8 催化氧化技术 | 第10-11页 |
1.3 甲醛催化氧化催化剂 | 第11-13页 |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1-12页 |
1.3.2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12-13页 |
1.4 Ag基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催化氧化 | 第13-14页 |
1.4.2 催化还原 | 第14页 |
1.4.3 烯烃制备 | 第14页 |
1.4.4 其他研究 | 第14页 |
1.5 影响Ag基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 第14-17页 |
1.5.1 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5.2 预处理条件 | 第15页 |
1.5.3 Ag负载量 | 第15页 |
1.5.4 助剂类型及含量 | 第15-16页 |
1.5.5 载体 | 第16页 |
1.5.6 其他因素 | 第16-17页 |
1.6 甲醛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第17页 |
1.6.1 过渡金属氧化物上反应机理 | 第17页 |
1.6.2 贵金属催化剂上反应机理 | 第17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3页 |
2.1 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19页 |
2.1.2 仪器 | 第19-20页 |
2.2 催化剂表征 | 第20-22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0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0页 |
2.2.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0-21页 |
2.2.4 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第21页 |
2.2.5 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21页 |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1-22页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2-23页 |
2.3.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 第22页 |
2.3.2 Ag基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形貌和K/Ag对Ag/MnO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3-37页 |
3.1 Ag/Mn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4页 |
3.1.1 不同形貌MnO_2载体的制备 | 第23页 |
3.1.2 添加Ag和K | 第23-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3.2.1 不同形貌催化剂的甲醛催化氧化性能 | 第24-29页 |
3.2.2 K和Ag原子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29-34页 |
3.2.3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4页 |
3.2.4 本章讨论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预处理条件对Ag/Co_3O_4-Ce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7-49页 |
4.1 Ag/Co_3O_4-Ce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页 |
4.1.1 Co_3O_4-CeO_2的制备 | 第37页 |
4.1.2 负载Ag | 第37页 |
4.2 Ag/Co_3O_4-CeO_2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 | 第37-38页 |
4.2.1 原位氧化-还原 | 第37-38页 |
4.2.2 NaBH4还原 | 第38页 |
4.2.3 焙烧 | 第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4.3.1 BET表征 | 第38-39页 |
4.3.2 XRD表征 | 第39-40页 |
4.3.3 H_2-TPR表征 | 第40-41页 |
4.3.4 O_2-TPD表征 | 第41-42页 |
4.3.5 XPS表征 | 第42-45页 |
4.3.6 催化剂评价 | 第45-47页 |
4.4 本章讨论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