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2 实验药物 | 第15页 |
3 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4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17-27页 |
1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动物实验 | 第18-19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18页 |
2.2 动物造模 | 第18页 |
2.3 模型鉴定 | 第18页 |
2.4 动物给药 | 第18-19页 |
2.5 动物取材 | 第19页 |
3 软骨组织结构观察 | 第19-21页 |
3.1 胫骨平台解剖结构观察 | 第19页 |
3.2 软骨显微结构染色观察 | 第19-21页 |
4 软骨下骨结构观察 | 第21页 |
4.1 软骨下骨微结构Micro-CT观察 | 第21页 |
4.2 软骨下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页 |
5 炎症因子分析 | 第21-24页 |
5.1 提取总蛋白 | 第21页 |
5.2 蛋白定量 | 第21-22页 |
5.3 凝胶电泳 | 第22-23页 |
5.4 转膜 | 第23页 |
5.5 封闭 | 第23页 |
5.6 一抗孵育 | 第23页 |
5.7 二抗孵育 | 第23页 |
5.8 显影 | 第23-24页 |
6 骨代谢血清标志物检测 | 第24-26页 |
6.1 生化分析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24页 |
6.2 生化分析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24-25页 |
6.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骨代谢标志物骨保护素含量 | 第25-26页 |
6.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骨代谢标志物破骨细胞异化因子 | 第26页 |
7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27-49页 |
1 模型鉴定 | 第27-30页 |
1.1 软骨病理变化 | 第27-28页 |
1.2 软骨下骨病理变化 | 第28-30页 |
2 透骨消痛胶囊改善软骨结构 | 第30-34页 |
2.1 胫骨平台软骨解剖结构变化 | 第30-31页 |
2.2 染色观察软骨显微结构 | 第31-34页 |
3 透骨消痛胶囊改善软骨下骨结构 | 第34-41页 |
3.1 小动物Micro-CT观察软骨下骨 | 第34-39页 |
3.2 扫描电镜观察软骨下骨 | 第39-41页 |
4 透骨消痛胶囊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 第41-44页 |
4.1 白细胞介素-1β变化 | 第41-42页 |
4.2 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 | 第42-44页 |
5 透骨消痛胶囊调节血清骨代谢水平 | 第44-49页 |
5.1 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44页 |
5.2 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5.3 骨代谢标志物骨保护素变化 | 第45-46页 |
5.4 骨代谢标志物破骨细胞异化因子变化 | 第46-47页 |
5.5 OPG/RANKL比值变化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9-55页 |
1 透骨消痛胶囊治疗OP性OA | 第49页 |
2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3 透骨消痛胶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50页 |
4 透骨消痛胶囊对软骨结构与成分的影响 | 第50-51页 |
5 透骨消痛胶囊对骨代谢水平的影响 | 第51-52页 |
6 透骨消痛胶囊对软骨下骨的影响 | 第52-53页 |
7 软骨与软骨下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3-54页 |
8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文献综述 | 第60-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