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深埋长大沉管隧道沉降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5-31页
    1.1 沉管法隧道简介第15-18页
        1.1.1 概述第15-16页
        1.1.2 沉管隧道发展现状第16-18页
    1.2 依托工程概况第18-23页
        1.2.1 港珠澳沉管隧道总体概况及工程特点第18-20页
        1.2.2 港珠澳沉管隧道基础工程建设条件及工程方案第20-2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1.4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1.4.1 研究现状第25-26页
        1.4.2 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1.5 技术路线第27页
    1.6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7 主要创新点第28-31页
2 沉管隧道沉降影响因素及沉降控制标准第31-53页
    2.1 沉降影响因素第31-32页
    2.2 沉管隧道沉降控制考核指标第32-36页
        2.2.1 接头剪力考核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第33-35页
        2.2.2 接头张开量考核指标及其确定方法第35-36页
    2.3 基于纵向结构体系的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第36-53页
        2.3.1 沉管隧道结构体系研究第36-42页
        2.3.2 沉管隧道纵向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第42-46页
        2.3.3 分区段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第46-49页
        2.3.4 沉降控制标准的应用第49-51页
        2.3.5 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1-53页
3 基于回弹再压缩的地基沉降计算分析第53-67页
    3.1 概述第53页
    3.2 基于Janbu切线模量法的回弹再压缩沉降计算第53-58页
    3.3 建筑规范回弹再压缩沉降计算方法及对比验证第58-62页
    3.4 数值计算方法及其计算参数确定第62-67页
        3.4.1 数值计算方法第62-65页
        3.4.2 其他参数的确定方法第65-67页
4 沉管隧道基础碎石垫层变形特性试验研究第67-97页
    4.1 概述第67页
    4.2 碎石垫层设计方案第67-69页
    4.3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第69-72页
        4.3.1 碎石级配第69-70页
        4.3.2 碎石垫层铺设厚度第70页
        4.3.3 碎石垄构造尺寸第70页
        4.3.4 碎石垫层基底材料第70-71页
        4.3.5 回淤层厚度第71页
        4.3.6 钢桩帽与碎石垄顶面相对倾斜度第71页
        4.3.7 钢桩帽与碎石垄相对平面偏位第71-72页
        4.3.8 落管预压第72页
    4.4 试验设备及材料第72-75页
        4.4.1 试验槽第72-73页
        4.4.2 加载系统第73-74页
        4.4.3 量测系统第74-75页
    4.5 试验结果第75-94页
        4.5.1 天然地基段标准情况下大试验槽有限侧限试验第76-77页
        4.5.2 天然地基段不同垄沟构造小试验槽完全侧限水中试验第77-84页
        4.5.3 支撑桩段垄沟偏位和桩帽倾斜情况下大试验槽有限侧限水中试验第84-89页
        4.5.4 支撑桩段碎石满铺和回淤情况下大试验槽有限侧限水中试验第89-91页
        4.5.5 天然地基段不同碎石级配小试验槽完全侧限水中试验第91-94页
    4.6 结论第94-97页
        4.6.1 总体分析第94页
        4.6.2 小槽(完全侧限)试验主要结论第94-95页
        4.6.3 大槽(有限侧)试验主要结论第95-97页
5 沉管隧道基础选型及沉降控制措施第97-131页
    5.1 沉管隧道地基刚度变化模式与幅值分析第97-114页
        5.1.1 地基刚度变化分析方法第97-101页
        5.1.2 天然地基的地基刚度变化分析第101-107页
        5.1.3 挤密砂桩的地基刚度变化分析第107-113页
        5.1.4 地基刚度变化分析小结第113-114页
    5.2 混合基础刚度过渡控制技术研究第114-121页
        5.2.1 常用混合基础刚度过渡技术简述第114-116页
        5.2.2 典型过渡区段的分析和计算第116-120页
        5.2.3 混合基础刚度过渡的原则和方式第120-121页
    5.3 沉管隧道基础选型第121-127页
        5.3.1 沉管隧道常用基础类型第121-122页
        5.3.2 基础选型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2-124页
        5.3.3 各类型基础的SWOT分析第124-126页
        5.3.4 沉管隧道基础选型的流程第126-127页
    5.4 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沉降计算第127-131页
        5.4.1 常用地基处理措施第127-128页
        5.4.2 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第128页
        5.4.3 PHC桩复合地基第128-129页
        5.4.4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第129-130页
        5.4.5 碎石桩复合地基第130页
        5.4.6 港珠澳沉管复合地基方案及沉降第130-131页
6 沉管沉降现场监测及对理论计算的修正第131-147页
    6.1 沉降现场监测实施第131-134页
        6.1.1 监测范围和方法第131-132页
        6.1.2 测点布置第132-133页
        6.1.3 监测频率及精度第133-134页
    6.2 沉降监测数据分析第134-140页
        6.2.1 管节E2沉降第135-136页
        6.2.2 管节E4沉降第136-137页
        6.2.3 管节E24沉降第137-138页
        6.2.4 全隧纵向累计沉降第138-140页
    6.3 沉降理论计算分析第140-144页
        6.3.1 沉降理论计算第140-143页
        6.3.2 实测与理论计算沉降对比分析第143-144页
    6.4 基于实测数据的理论计算沉降修正第144-147页
7 结论第147-149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14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铁路货运大数据的重车车流推算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网格模型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和行程时间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