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7-27页 |
1. 化学成分 | 第17-19页 |
1.1 皂普类 | 第17-18页 |
1.2 黄酮类 | 第18页 |
1.3 多聚糖类 | 第18页 |
1.4 脂肪酸和脂肪油 | 第18-19页 |
1.5 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 第19页 |
1.6 其他 | 第19页 |
2. 药理作用 | 第19-21页 |
2.1 降血脂作用 | 第19页 |
2.2 抑制胰脂肪酶活性 | 第19页 |
2.3 镇咳、法痰作用 | 第19-20页 |
2.4 保肝作用 | 第20页 |
2.5 抗炎作用 | 第20页 |
2.6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20页 |
2.7 酶抑制活性 | 第20页 |
2.8 抗肿瘤作用 | 第20-21页 |
2.9 其它作用 | 第21页 |
3. 临床配伍 | 第21-22页 |
4. 质量分析 | 第22-26页 |
4.1 鉴别 | 第22页 |
4.2 检查 | 第22-23页 |
4.3 成分分析 | 第23-26页 |
5. 结语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法定标准规定项目的桔梗质量基本状态数据研究 | 第27-56页 |
1. 性状 | 第27-34页 |
1.1 性状鉴别 | 第27-30页 |
1.2 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1.3 讨论 | 第34页 |
1.4 总结 | 第34页 |
2. 鉴别 | 第34-40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34页 |
2.2 显微鉴别 | 第34-37页 |
2.3 薄层鉴别 | 第37-39页 |
2.4 讨论 | 第39-40页 |
2.5 总结 | 第40页 |
3. 检查 | 第40-44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40页 |
3.2 水分 | 第40-42页 |
3.3 总灰分 | 第42-44页 |
3.4 讨论 | 第44页 |
3.5 总结 | 第44页 |
4. 浸出物 | 第44-47页 |
4.1 仪器与试药 | 第44页 |
4.2 方法 | 第44-45页 |
4.3 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4 讨论 | 第47页 |
4.5 总结 | 第47页 |
5. 含量测定 | 第47-50页 |
5.1 仪器与试药 | 第47页 |
5.2 方法 | 第47-48页 |
5.3 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5.4 讨论 | 第49页 |
5.5 总结 | 第49-50页 |
6. 地域分布规律的分析 | 第50-51页 |
7.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产地综合评分排名 | 第51-55页 |
7.1 模型建立方法 | 第51-52页 |
7.2 建立评价桔梗质量的灰色关联度模式 | 第52-54页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55页 |
8.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拓展项目的桔梗质量基本状态数据研究 | 第56-117页 |
1. 检查 | 第56-69页 |
1.1 元素谱检测 | 第56-64页 |
1.2 六种真菌毒素检测 | 第64-69页 |
2. 桔梗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69-103页 |
2.1 仪器与试药 | 第69页 |
2.2 色谱条件 | 第69页 |
2.3 溶液的制备 | 第69页 |
2.4 方法学考察 | 第69-74页 |
2.5 标准图谱的建立 | 第74页 |
2.6 指纹图谱中17个共有峰定性分析 | 第74-91页 |
2.7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 第91-97页 |
2.8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7-103页 |
3. 桔梗中四种桔梗皂苷成分定量研究 | 第103-115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103页 |
3.2 色谱条件 | 第103页 |
3.3 溶液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3.4 方法学考察 | 第104-110页 |
3.5 样品测定 | 第110-112页 |
3.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2-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各检测项目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桔梗样品质量的评估、药典质控项目评价及对药典修订的建议 | 第119-123页 |
1. 对桔梗样品质量的评估 | 第119-120页 |
1.1 法定标准规定项目 | 第119页 |
1.2 拓展项目 | 第119-120页 |
2. 药典中桔梗质控项目评价及对药典修订的建议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附录 | 第130-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