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医疗建筑和保健建筑论文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与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5页
        1.1.1 人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社会现状第11-12页
        1.1.2 休闲时代下养生机构的兴起第12-13页
        1.1.3 中医养生文化的复兴及人们对健康的新需求第13-14页
        1.1.4 相关政策对中医行业的支持和鼓励第14-15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页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1 传统养生文化在现代医疗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第17-19页
        1.3.2 传统养生文化在现代休闲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第19-21页
        1.3.3 传统养生文化在建筑创作设计中应用的研究第21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23页
        1.4.4 设计研究框架第23页
    1.5 小结第23-25页
2 中医养生会馆概述及相关理论研究第25-41页
    2.1 中医养生会馆的概念第25-28页
        2.1.1 相关概念的解读第25-27页
        2.1.2 中医养生会馆概念的界定第27-28页
    2.2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研究第28-31页
        2.2.1 对中医养生理论的研究第28-29页
        2.2.2 对中医养生思想特点的分析第29-31页
    2.3 不同养生方式的比较研究第31-36页
        2.3.1 中西方养生方式的比较第31-33页
        2.3.2 古代养生方式与现代养生方式的比较第33-34页
        2.3.3 中医养生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第34页
        2.3.4 中医养生与温泉SPA养生的比较第34-36页
        2.3.5 休闲时代下体验式养生方式的提出第36页
    2.4 中医养生会馆与相关类型建筑形态的比较研究第36-40页
        2.4.1 与中医馆的异同第36-37页
        2.4.2 与其他养生会所的异同第37-38页
        2.4.3 与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异同第38-39页
        2.4.4 与疗养院的异同第39-40页
    2.5 小结第40-41页
3 问卷调查及国内相关养生理疗机构的调研与分析第41-71页
    3.1 调研概况第41-42页
        3.1.1 调查研究对象的确立第41页
        3.1.2 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第41-42页
        3.1.3 调研方法第42页
    3.2 调查问卷分析第42-49页
        3.2.1 问卷设计(见附表 1)第42页
        3.2.2 问卷结果分析第42-49页
    3.3 实际案例调研第49-62页
        3.3.1 北京脉道中医养生馆(直营店)第51-55页
        3.3.2 深圳五味中医馆第55-58页
        3.3.3 北京华夏良子养生会所(鸟巢店)第58-60页
        3.3.4 北京君临天下中医养生馆第60-62页
    3.4 调研结果对中医养生会馆设计的启发第62-65页
        3.4.1 对消费人群定位的启发第62-63页
        3.4.2 对选址与形态的启发第63-64页
        3.4.3 对功能构成的启发第64-65页
        3.4.4 对空间环境设计的启发第65页
    3.5 中医养生会馆的基本类型分析第65-67页
        3.5.1 按运营方式分第65-66页
        3.5.2 按选址位置分第66页
        3.5.3 按建成形态分第66-67页
    3.6 中医养生会馆的特征分析第67-69页
        3.6.1 专业的规模定位第67页
        3.6.2 深厚的中医文化第67-68页
        3.6.3 先进的功能配套第68页
        3.6.4 生态的空间环境第68-69页
    3.7 小结第69-71页
4 影响中医养生会馆功能构成及空间环境设计的因素分析第71-79页
    4.1 人群的养生心理与行为因素第71-73页
        4.1.1 养生人群的分类第71页
        4.1.2 中医养生人群的心理与行为分析第71-73页
    4.2 体验式消费理念因素第73-75页
        4.2.1 体验消费的引入第73-74页
        4.2.2 体验式消费理念对中医养生会馆的要求第74-75页
    4.3 中医养生理疗方式因素第75-77页
        4.3.1 中医养生理疗方式的类型第75-76页
        4.3.2 不同中医理疗方式对中医养生会馆的要求第76-77页
    4.4 小结第77-79页
5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研究第79-103页
    5.1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设置第79-88页
        5.1.1 咨询接待功能第79页
        5.1.2 文化展示功能第79-80页
        5.1.3 体质检测功能第80-81页
        5.1.4 经络理疗功能第81-82页
        5.1.5 食疗养生功能第82-83页
        5.1.6 药浴养生功能第83-84页
        5.1.7 环境养生功能第84-85页
        5.1.8 休闲娱乐功能第85-86页
        5.1.9 住宿疗养功能第86-87页
        5.1.10 知识传播功能第87页
        5.1.11 科学研究功能第87-88页
    5.2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类别及功能构成分析第88-90页
        5.2.1 基本功能第88-89页
        5.2.2 拓展功能第89-90页
        5.2.3 其他功能第90页
    5.3 中医养生会馆的规模定位与其功能构成第90-96页
        5.3.1 中医养生会馆的规模研究第90-94页
        5.3.2 不同规模的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第94-96页
    5.4 功能分区的划分及相互关系第96-101页
        5.4.1 各功能空间的关系第96-97页
        5.4.2 各功能分区的组合模式第97-101页
    5.5 养生文化下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原则第101页
        5.5.1 功能合理性原则第101页
        5.5.2 空间组合人性化原则第101页
        5.5.3 养生文化性原则第101页
        5.5.4 自然生态性原则第101页
    5.6 小结第101-103页
6 中医养生会馆空间环境设计研究第103-155页
    6.1 中医养生会馆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第103-120页
        6.1.1 选址分析第103-109页
        6.1.2 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第109-118页
        6.1.3 入口设计第118-120页
    6.2 中医养生会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第120-144页
        6.2.1 大堂空间第121-122页
        6.2.2 经络理疗空间第122-128页
        6.2.3 药浴养生空间第128-138页
        6.2.4 食疗餐厅空间第138-139页
        6.2.5 休闲空间第139-141页
        6.2.6 绿化空间第141-142页
        6.2.7 交通空间第142-144页
    6.3 中医养生理疗单元的空间环境设计第144-150页
        6.3.1 养生理疗单元的基本空间构成第144-145页
        6.3.2 养生理疗单元的空间平面形式第145-148页
        6.3.3 中医养生理疗单元的生态优化设计第148-150页
    6.4 中医养生会馆的风格设计第150-152页
        6.4.1 室外风格设计第150-152页
        6.4.2 室内风格设计第152页
    6.5 养生文化下中医养生会馆空间环境设计原则第152-154页
        6.5.1 符合中医养生“整体观”的原则第152-153页
        6.5.2 符合中医养生“恒动观”的原则第153页
        6.5.3 符合中医养生“平衡观”的原则第153-154页
        6.5.4 适应不同人群的人性化原则第154页
    6.6 小结第154-155页
7 总结第155-159页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55-156页
    7.2 展望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56-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5页
图表目录第165-173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第173-175页
附表 1第175-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博物馆建筑研究
下一篇:余荫山房庭园空间气候适应性的模拟与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