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1.1.1 渝中半岛与重庆主城的关系 | 第15-16页 |
1.1.2 渝中半岛典型体现重庆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 | 第16页 |
1.1.3 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 第16-18页 |
1.2 以往的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2.1 国内外城市规划史学的状况概述: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2.3 近现代重庆城市发展历史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史年鉴进行分析研究 | 第21-22页 |
1.3.2 利用规划文本对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 | 第22-23页 |
1.3.3 意象地图与感知 | 第23页 |
1.3.4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 有关概念 | 第24-31页 |
1.4.1 历史时段限定 | 第24-25页 |
1.4.2 渝中半岛 | 第25页 |
1.4.3 城市空间形态 | 第25-26页 |
1.4.4 城市规划文本 | 第26-31页 |
2 人口、产业与行政区划设置的历史过程 | 第31-53页 |
2.1 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空间范围的变化 | 第31-37页 |
2.1.1 渝中半岛与渝中区的现行空间范围与空间关系 | 第31页 |
2.1.2 渝中区行政设置的变化 | 第31-36页 |
2.1.3 建设或规划管理机构设置权限的变化 | 第36页 |
2.1.4 规划管理机构的逐步完善 | 第36-37页 |
2.2 人口与人口的空间分布 | 第37-46页 |
2.2.1 渝中半岛与主城的人口变化 | 第37-40页 |
2.2.2 人口密度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 第40-46页 |
2.3 经济体制的变革与产业类型的演变 | 第46-50页 |
2.3.1 经济体制的变革概述和产业类型的演变 | 第46-47页 |
2.3.2 从业人口与产值 | 第47-48页 |
2.3.3 建筑业的发展 | 第48-50页 |
2.4 小结 | 第50-53页 |
3 规划文本的解读与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53-101页 |
3.1 1949 年以前的重庆城市规划草案 | 第54-59页 |
3.1.1 制定《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背景 | 第54-56页 |
3.1.2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基本内容的概述 | 第56-57页 |
3.1.3 对建国初期城市规划的影响 | 第57-59页 |
3.2 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重庆城市初步规划(1960)》 | 第59-70页 |
3.2.1 《重庆城市初步规划(1960)》草案的概述 | 第59-61页 |
3.2.2 人口与建设规模 | 第61-62页 |
3.2.3 住房改造与人口规模 | 第62-66页 |
3.2.4 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 | 第66-68页 |
3.2.5 苏联模式的空想 | 第68-69页 |
3.2.6 小结 | 第69-70页 |
3.3 计划的延续与市场的初探:改革开放后的《市中区分区规划(1987)》 | 第70-81页 |
3.3.1 上位总体规划概述——《重庆市总体规划(1983)》 | 第70-72页 |
3.3.2 职能性质与发展规模 | 第72-73页 |
3.3.3 产业的形态与布局 | 第73-75页 |
3.3.4 立体的道路体系 | 第75-77页 |
3.3.5 地下空间的利用 | 第77-79页 |
3.3.6 从生产的城市到适应消费空间的过渡 | 第79-80页 |
3.3.7 小结 | 第80-81页 |
3.4 全面发展后的转型:《渝中区分区规划(2011-2020)》 | 第81-88页 |
3.4.1 上位总体规划概述——《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 第81-82页 |
3.4.2 职能性质与人口规模 | 第82-83页 |
3.4.3 用地平衡与建设规模 | 第83-85页 |
3.4.4 总体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 第85-86页 |
3.4.5 道路交通 | 第86-88页 |
3.5 历史维度的演变梳理: | 第88-98页 |
3.5.1 城市定位与城市性质的转变 | 第88-90页 |
3.5.2 人口及产业控制变化 | 第90-92页 |
3.5.3 用地性质与用地布局的演变 | 第92-97页 |
3.5.4 国外规划思想的植入 | 第97-98页 |
3.6 小结 | 第98-101页 |
4 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想象与实践 | 第101-141页 |
4.1 《重庆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制定的背景 | 第101-102页 |
4.2 想象:城市设计方案的空间想象 | 第102-107页 |
4.2.1 不同的半岛形象的想象 | 第102-106页 |
4.2.2 方案的差异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4.3 最终方案成果及讨论 | 第107-123页 |
4.3.1 方案评审过程 | 第107页 |
4.3.2 十大形象要素的想象 | 第107-117页 |
4.3.3 九大地块的想象 | 第117-121页 |
4.3.4 建设量的控制 | 第121-123页 |
4.4 实践情况及评价 | 第123-139页 |
4.4.1 立法确保实施 | 第123-124页 |
4.4.2 总体实施概况 | 第124-126页 |
4.4.3 实施情况的分析 | 第126-135页 |
4.4.4 社会评价 | 第135-136页 |
4.4.5 对后期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 | 第136-139页 |
4.5 小结 | 第139-141页 |
5 城市意象的感知 | 第141-161页 |
5.1 意象地图的研究方法 | 第141-143页 |
5.1.1 城市意象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142页 |
5.1.2 意象地图的调查方法 | 第142-143页 |
5.2 实证调查样本分析 | 第143-152页 |
5.2.1 认知地图的分类:空间型为主导的认知地图的描绘 | 第143-148页 |
5.2.2 构成城市意象要素的分析 | 第148-150页 |
5.2.3 文字描述的分析 | 第150-152页 |
5.3 样本差异性分析 | 第152-155页 |
5.3.1 不同繁简程度的地图 | 第153页 |
5.3.2 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空间认知 | 第153-154页 |
5.3.3 不同的道路结构 | 第154-155页 |
5.4 意象感知的变化 | 第155-160页 |
5.4.1 城市意象的物质构成要素的变化 | 第156-158页 |
5.4.2 城市意象的非物质构成要素变化 | 第158-160页 |
5.5 小结 | 第160-161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161-167页 |
6.1 城市规划的历史回顾 | 第161-164页 |
6.1.1 人口流动与产业类型 | 第161页 |
6.1.2 中央集权下政治空间表征 | 第161-162页 |
6.1.3 实用主义的技术工具 | 第162-163页 |
6.1.4 城市意象独特性的建构 | 第163-164页 |
6.2 未来展望:差异性的空间 | 第164-165页 |
6.3 本文的不足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5页 |
附录 | 第175-214页 |
A.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5页 |
B. 表渝中半岛城市设计参评单位简介 | 第175-176页 |
C. 访谈记录 | 第176-188页 |
D. 意象地图调查样本 | 第188-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