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街旁绿地设计研究--以呼市开发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文献研究第12页
        1.3.2 案例研究第12-13页
        1.3.3 归纳总结第13页
        1.3.4 类比论证第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2.1 海绵城市第14-18页
        2.1.1 海绵城市概念界定第14页
        2.1.2 国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2.1.3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2.2 街旁绿地第18-20页
        2.2.1 街旁绿地概念界定第18页
        2.2.2 街旁绿地特征第18-19页
        2.2.3 国外理论及应用第19-20页
    2.3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街旁绿地设计内涵第20-22页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街旁绿地的关联性研究第22-32页
    3.1 与海绵城市相关的街旁绿地设计系统构成第22-23页
        3.1.1 绿地第22页
        3.1.2 场地空间第22页
        3.1.3 水体第22-23页
    3.2 海绵城市与街旁绿地结合的必要性第23-26页
        3.2.1 问题导向第23页
        3.2.2 理念导向第23-25页
        3.2.3 政策导向第25-26页
    3.3 海绵城市与街旁绿地结合的可行性第26-28页
        3.3.1 对载体的需求第26-27页
        3.3.2 雨水设施可以有景观功能第27页
        3.3.3 时间分配:分时适用第27-28页
        3.3.4 空间营造:下凹设施所需要的“挖方”可以有利于起伏形的营造第28页
    3.4 有借鉴意义的小型公园绿地的海绵景观介绍第28-32页
        3.4.1 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第28-29页
        3.4.2 宾夕法尼亚54广场The Prenue第29-30页
        3.4.3 多伦多Sherbourne Common雪邦社区公园第30-31页
        3.4.4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海绵城市视角下街旁绿地的设计要点第32-38页
    4.1 设计目标第32-33页
        4.1.1 径流污染的削减第32页
        4.1.2 径流量和流速的管控第32页
        4.1.3 提升景观品质,实现街旁绿地的的综合效益第32-33页
    4.2 设计原则第33-35页
        4.2.1 因地制宜,渗滞用为主,兼顾蓄净排。第33页
        4.2.2 景观设施宜在功能与形式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第33-34页
        4.2.3 强化游人的参与性设计第34-35页
    4.3 海绵海绵城市视角下街旁绿地的设计不同阶段的调整方式第35-36页
        4.3.1 前期调研分析阶段第35-36页
        4.3.2 设计阶段第36页
        4.3.3 管理检测阶段第36页
    4.4 街旁绿地的调蓄模式第36-38页
第五章 街旁绿地的海绵设施体系第38-56页
    5.1 现有的海绵设施分类方式及问题第38页
    5.2 设施种类第38-45页
        5.2.1 “点”状设施第40页
        5.2.2 “线”状设施第40-43页
        5.2.3 “面”状设施第43-45页
    5.3 设施布局与规模第45-47页
    5.4 设施的景观提升方式第47-53页
        5.4.1 景观提升层面第47页
        5.4.2 景观提升手段第47-53页
    5.5 设施材料选择途径第53-54页
        5.5.1 植物材料第53页
        5.5.2 铺装材料第53-54页
        5.5.3 其他材料第54页
    5.6 小结第54-56页
第六章 景观设计案例——沙尔沁开发区街旁绿地景观设计探讨第56-68页
    6.1 自然地理概况第56-57页
    6.2 设计目标第57-58页
    6.3 街旁绿地A方案及分析第58-61页
        6.3.1 设计概况第58页
        6.3.2 不同降雨情况下地块的淹没区域第58-60页
        6.3.3 该地块所应用的设施及景观提升方法第60-61页
    6.4 街旁绿地B方案及分析第61-64页
        6.4.1 设计概况第61-62页
        6.4.2 不同降雨情况下地块的淹没区域第62-63页
        6.4.3 该地块所应用的设施及景观提升方法第63-64页
    6.5 街旁绿地C方案及分析第64-67页
        6.5.1 设计概况第64-66页
        6.5.2 不同降雨情况下地块的淹没区域第66页
        6.5.3 该地块所应用的设施及景观提升方法第66-67页
    6.6 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0页
    7.1 研究成果第68-69页
        7.1.1 理论成果第68页
        7.1.2 实践成果第68-69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9-70页
        7.2.1 不足第69页
        7.2.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T台观演空间设计研究初探
下一篇:栖霞牟氏庄园清末民居建筑营造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