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问题述评 | 第8-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 | 第9-11页 |
1.3.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 第9-10页 |
1.3.2 研究运用的方法 | 第10页 |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发展历程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8页 |
2.1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2.1.1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 | 第11页 |
2.1.2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11年 | 第11-12页 |
2.1.3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 | 第12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8页 |
2.2.1 行政执法行为 | 第12-14页 |
2.2.2 刑事司法行为 | 第14-15页 |
2.2.3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 | 第15-18页 |
3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8-25页 |
3.1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3.1.1 法治主义 | 第18-19页 |
3.1.2 职能分工与协作理论 | 第19-20页 |
3.1.3 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关系 | 第20-21页 |
3.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适用原则 | 第21-25页 |
3.2.1 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21-22页 |
3.2.2 一事不再理原则 | 第22-23页 |
3.2.3 刑事优先原则 | 第23-25页 |
4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困境 | 第25-31页 |
4.1 立法缺陷明显 | 第25-27页 |
4.1.1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立法问题分析 | 第25-26页 |
4.1.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立法模式选择 | 第26-27页 |
4.2 衔接程序不完善 | 第27-29页 |
4.2.1 衔接程序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核心 | 第27-28页 |
4.2.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程序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 第28-29页 |
4.3 监督缺位 | 第29-31页 |
4.3.1 检察机关监督不足 | 第29-30页 |
4.3.2 其他监督力量未发挥功效 | 第30-31页 |
5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失序原因 | 第31-36页 |
5.1 刑罚与行政处罚间的断层 | 第31-33页 |
5.1.1 法律法规衔接的断层 | 第31-32页 |
5.1.2 犯罪构成表述与主观恶性评价的断层 | 第32-33页 |
5.2 行政权的扩大化 | 第33-34页 |
5.2.1 行政执法机关权力发展的隐患 | 第33页 |
5.2.2 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地位的差异 | 第33-34页 |
5.3 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司法人员衔接意识不足 | 第34-36页 |
5.3.1 行政执法机关与刑事司法机关重视不够 | 第34-35页 |
5.3.2 行政执法人员与刑事司法人员畏难情绪严重 | 第35-36页 |
6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路径优化 | 第36-44页 |
6.1 立法方面 | 第36-38页 |
6.1.1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6-37页 |
6.1.2 立法内容的协调 | 第37-38页 |
6.2 程序方面 | 第38-41页 |
6.2.1 证据的收集与转化 | 第38-40页 |
6.2.2 处罚结果的衔接 | 第40-41页 |
6.3 救济方面 | 第41-44页 |
6.3.1 检察监督的完善 | 第41-42页 |
6.3.2 法院监督的构建 | 第42-43页 |
6.3.3 衔接意识的强化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