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结核病的危害及流行特征 | 第16-22页 |
1.1.1 结核病及其危害 | 第16页 |
1.1.2 结核病的病原学 | 第16-20页 |
1.1.3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 第20页 |
1.1.4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 第20-21页 |
1.1.5 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 第21-22页 |
1.2 结核病的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1 临床诊断方法 | 第22-23页 |
1.2.2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 | 第23页 |
1.2.3 微生物学检查 | 第23-24页 |
1.2.4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1.2.5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5页 |
1.3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1.3.1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历史 | 第25-26页 |
1.3.2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3 结核病疫苗的研究展望 | 第29-30页 |
第2章 结核病新型分子标识的筛选 | 第30-62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2.1.2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31页 |
2.2 方法 | 第31-34页 |
2.2.1 样本处理 | 第31页 |
2.2.2 夹心ELISA检测IFN-γ | 第31-32页 |
2.2.3 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 | 第32页 |
2.2.4 RayBiotech细胞因子抗体芯片 | 第32页 |
2.2.5 SpringBio抗体高通量芯片 | 第32-33页 |
2.2.6 TNF-α检测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8页 |
2.3.1 RayBiotech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结果 | 第34-37页 |
2.3.2 SpringBio抗体高通量芯片检测 | 第37-48页 |
2.3.3 TNF-α检测 | 第48页 |
2.4 讨论 | 第48-62页 |
2.4.1 RayBiotech细胞因子抗体芯片 | 第48-57页 |
2.4.2 SpringBio抗体高通量芯片 | 第57-61页 |
2.4.3 TNF-α检测 | 第61-62页 |
第3章 人IFN-Γ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62-76页 |
3.1 材料及试剂 | 第62-66页 |
3.1.1 质粒 | 第62-6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3.1.3 培养基与抗生素配制 | 第64页 |
3.1.4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配制 | 第64-66页 |
3.2 方法 | 第66-71页 |
3.2.1 人IFN-γ基因的克隆 | 第66-69页 |
3.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69-7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3.3.1 hIFN-γ-pET28a重组质粒的克隆与测序 | 第71-72页 |
3.3.2 hIFN-γ-pET28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 第72-74页 |
3.4 讨论 | 第74-76页 |
3.4.1 hIFN-γ蛋白的克隆与纯化 | 第74页 |
3.4.2 hIFN-γ的作用 | 第74-76页 |
第4章 HIFN-Γ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的研究 | 第76-87页 |
4.1 材料和试剂 | 第76-78页 |
4.1.1 材料 | 第76页 |
4.1.2 试剂 | 第76-78页 |
4.2 方法 | 第78-83页 |
4.2.1 动物免疫 | 第78页 |
4.2.2 SP2/0骨髓瘤细胞的活化 | 第78页 |
4.2.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 第78-79页 |
4.2.4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 第79页 |
4.2.5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79页 |
4.2.6 细胞融合 | 第79-80页 |
4.2.7 间接ELISA检测杂交瘤细胞上清 | 第80-81页 |
4.2.8 有限稀释 | 第81页 |
4.2.9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的检测 | 第81-82页 |
4.2.10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效价测定 | 第82页 |
4.2.11 单克隆抗体的亚类鉴定 | 第82页 |
4.2.12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生产及效价测定 | 第82页 |
4.2.13 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的纯化(辛酸硫酸铵法) | 第82-8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4.3.1 细胞融合 | 第83页 |
4.3.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83-84页 |
4.3.3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效价测定 | 第84页 |
4.3.4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的检测 | 第84页 |
4.3.5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结果 | 第84页 |
4.3.6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 第84-85页 |
4.4 讨论 | 第85-87页 |
4.4.1 抗原及免疫 | 第85页 |
4.4.2 细胞融合 | 第85-86页 |
4.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第86页 |
4.4.4 饲养细胞 | 第86-87页 |
第5章 IFN-γ体外释放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人结核病检测的应用 | 第87-94页 |
5.1 材料和试剂 | 第87-88页 |
5.1.1 研究对象 | 第87-88页 |
5.1.2 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88页 |
5.1.3 ELISA所用溶液及配制 | 第88页 |
5.2 方法 | 第88-90页 |
5.2.1 夹心ELISA检测人IFN-γ方法的建立 | 第88-89页 |
5.2.2 样本处理 | 第89页 |
5.2.3 IFN-γ体外释放方法检测结核的初步应用 | 第89-90页 |
5.2.4 ELISA抗体检测 | 第9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5.3.1 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最佳工作浓度 | 第90页 |
5.3.2 灵敏度的测定 | 第90-91页 |
5.3.3 抗原刺激浓度的确立 | 第91页 |
5.3.4 多方法检测结核的比较 | 第91-92页 |
5.4 讨论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核病重组疫苗的研究 | 第94-111页 |
6.1 材料和试剂 | 第94-96页 |
6.1.1 材料及实验动物 | 第94页 |
6.1.2 试剂及配制 | 第94-95页 |
6.1.3 载体及质粒 | 第95-96页 |
6.2 方法 | 第96-101页 |
6.2.1 ARCE-pITC6a的构建 | 第96-98页 |
6.2.2 重组BCG及重组耻垢分支杆菌的构建 | 第98页 |
6.2.3 动物免疫 | 第98-99页 |
6.2.4 抗体检测 | 第99页 |
6.2.5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99-100页 |
6.2.6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00-10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9页 |
6.3.1 ARCE-pITC6a的构建 | 第101-103页 |
6.3.2 重组BCG及重组耻垢分支杆菌的构建 | 第103页 |
6.3.3 动物实验 | 第103-104页 |
6.3.4 抗体检测 | 第104-105页 |
6.3.5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105-107页 |
6.3.6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07-109页 |
6.4 讨论 | 第109-111页 |
6.4.1 重组BCG免疫效果 | 第109页 |
6.4.2 重组M.S.免疫效果 | 第109-11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CURRICULUM VITAE | 第124-125页 |
PUBLICATIONS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