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城市扩张理论与城市模型研究 | 第13-23页 |
·城市系统概述 | 第13页 |
·城市扩张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城市扩张的动力学理论 | 第13-14页 |
·城市扩张的区域理论 | 第14页 |
·城市扩张的经济理论 | 第14-15页 |
·传统城市模型 | 第15-18页 |
·基于形态结构的城市模型 | 第16页 |
·静态城市模型 | 第16-17页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模型 | 第17-18页 |
·传统城市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元胞自动机(CA)模型 | 第18-23页 |
·CA模型概述 | 第19-21页 |
·CA模型的定义 | 第19-20页 |
·CA模型的结构 | 第20-21页 |
·城市CA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页 |
·传统城市CA模型的局限性 | 第21-23页 |
第三章 Clarke城市扩张模型(SLEUTH模型) | 第23-34页 |
·SLEUTH模型结构 | 第23-25页 |
·SLEUTH模型的基本单元 | 第23-24页 |
·SLEUTH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24-25页 |
·SLEUTH模型的执行过程 | 第25页 |
·SLEUTH模型数据 | 第25-27页 |
·输入数据 | 第25-26页 |
·坡度图层(Slope) | 第25页 |
·土地利用图层(Landuse) | 第25-26页 |
·排除图层(Exclusion) | 第26页 |
·城市化图层(Urban) | 第26页 |
·道路层(Transportation) | 第26页 |
·山体阴影层(Hillshade) | 第26页 |
·输出数据 | 第26-27页 |
·图像输出结果 | 第26页 |
·统计输出结果 | 第26-27页 |
·场景文件 | 第27页 |
·SLEUTH模型运行 | 第27-34页 |
·模型参数 | 第27-29页 |
·扩散系数(Diffusion Cofficient) | 第27-28页 |
·繁衍系数(Breed Cofficient) | 第28页 |
·蔓延系数(Spread Cofficient) | 第28页 |
·坡度阻碍系数(Slope Cofficient) | 第28页 |
·道路引力系数(Road Gravity Coefficient) | 第28-29页 |
·转换规则 | 第29-30页 |
·自发增长(Spontaneous Growth) | 第29页 |
·新扩散点增长(Edge Growth) | 第29页 |
·边缘增长(Edge Growth) | 第29-30页 |
·道路影响增长(Road-Influenced Growth) | 第30页 |
·模型参数校正与获取 | 第30-33页 |
·粗校正(Coarse calibration) | 第31页 |
·精校正(Fine calibration) | 第31-32页 |
·最终校正(Final calibration) | 第32页 |
·参数获取(Derive forecasting coefficients) | 第32-33页 |
·自修改规则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SLEUTH模型的城市扩张预测与优化 | 第34-50页 |
·研究区介绍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38页 |
·数据源 | 第35-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8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6页 |
·模型输入数据 | 第36-38页 |
·模型校正与预测 | 第38-43页 |
·模型检验指标 | 第38-39页 |
·模型校正 | 第39-43页 |
·粗校正 | 第39页 |
·精校正 | 第39页 |
·最终校正 | 第39页 |
·参数提取 | 第39-43页 |
·模型预测 | 第43页 |
·校正与预测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模型校正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基于SLEUTH模型的场景预测研究 | 第46-50页 |
·概述 | 第46页 |
·基于不同场景的城市扩张预测 | 第46-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创新与展望 | 第51-53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