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5-23页 |
一、对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论断的简要述评 | 第15-16页 |
二、何谓哲学基本问题 | 第16-17页 |
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 第17-19页 |
四、近代“认识论转向”是否终结了哲学基本问题 | 第19-21页 |
五、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践解决 | 第21-23页 |
绪论:从探析恩格斯的经典论断说起 | 第23-27页 |
第1章 有没有“哲学基本问题” | 第27-35页 |
1.1 关于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态度(有或者没有) | 第27-28页 |
1.2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的两种态度(是否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 第28-29页 |
1.3 “哲学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辨关系 | 第29-35页 |
1.3.1 “哲学是什么”是哲学观问题,是哲学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 第29-31页 |
1.3.2 哲学观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 第31-35页 |
第2章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怎样出现的 | 第35-59页 |
2.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隐蔽状态 | 第35-40页 |
2.1.1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是“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 第35-37页 |
2.1.2 看不见的手:“自我”作为意识的统一性被思维到一切对象当中 | 第37-38页 |
2.1.3 常识与科学:思维与存在的自在统一 | 第38-40页 |
2.2 自我意识把思维与对象区分开来,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成为“问题” | 第40-44页 |
2.2.1 自我意识是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的唯一能力,即反思 | 第41-42页 |
2.2.2 自我意识确信:一端是思维,另一端是外部世界 | 第42-43页 |
2.2.3 自我意识确信:一端是思维,另一端是思维自身提供的超验对象,即本体 | 第43-44页 |
2.3 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三个逻辑环节 | 第44-59页 |
2.3.1 独断论: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自在形态 | 第44-49页 |
2.3.2 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自为形态 | 第49-55页 |
2.3.3 本体论: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自在自为形态 | 第55-59页 |
第3章 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根据 | 第59-73页 |
3.1 哲学基本问题:对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理论自觉 | 第59-63页 |
3.1.1 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怀疑思维与存在是否是统一的 | 第59-60页 |
3.1.2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释思维与存在是如何统一的 | 第60-63页 |
3.2 哲学基本问题是以反思思维的出现为前提的 | 第63-66页 |
3.2.1 反思的思维与表象思维的区别 | 第63-64页 |
3.2.2 反思的思维与知性思维的区别 | 第64-66页 |
3.2.3 反思: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反过来而思之 | 第66页 |
3.3 本体论必然扬弃自身进入认识论 | 第66-69页 |
3.3.1 本体的追寻: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 第66-67页 |
3.3.2 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 | 第67-68页 |
3.3.3 认识论是本体论的扬弃,因而认识论同时即为本体论 | 第68-69页 |
3.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只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 | 第69-73页 |
3.4.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认识论涵义 | 第69-70页 |
3.4.2 本体何以可能取决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何以可能 | 第70-73页 |
第4章 思维与存在统一性之原理体系 | 第73-95页 |
4.1 知性认识中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理 | 第73-78页 |
4.1.1 主观内在论原理:思维与(物自体的)现象的统一 | 第73-76页 |
4.1.2 客观内在论原理:思维与对象共同服从同一个客观逻辑,思维与对象皆内在于客观的绝对精神 | 第76-78页 |
4.2 本体认识中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理 | 第78-84页 |
4.2.1 康德的主观超越论原理:思维与物自体的分离。本体不能形成知识,陷入二律背反,因此本体在思维之外,这是思维与物自体的消极统一 | 第78-79页 |
4.2.2 费希特的主观内在论原理:本体是思维所把握到的本体,因此,本体就是先验自我。本体知识也就是先验自我的设定与反设定的综合活动 | 第79-81页 |
4.2.3 黑格尔的客观内在论原理:自我的思辨活动是本体自身显现自身的环节,绝对精神是借助于“我思”回到其自身的 | 第81-84页 |
4.3 近代西方哲学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原理的总体概况 | 第84-89页 |
4.3.1 一切认识的起点必设定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 | 第84页 |
4.3.2 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关系的独断论宿命 | 第84-86页 |
4.3.3 怀疑论对思维与存在统一关系的积极贡献 | 第86-87页 |
4.3.4 近代哲学在解决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关系上的总体概况 | 第87-89页 |
4.4 现代西方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原理的批判性反思和扬弃 | 第89-95页 |
4.4.1 现象学视野中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原理的新道路 | 第89-92页 |
4.4.2 后现代哲学终结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理吗? | 第92-95页 |
第5章 马克思对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论扬弃 | 第95-125页 |
5.1 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看马克思对待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总体性态度 | 第95-97页 |
5.2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人的解放何以可能” | 第97-102页 |
5.2.1 质疑私有制:人类解放本体论的前提批判 | 第97-99页 |
5.2.2 人类解放:人的自由本质与人的现实生活的统一 | 第99-102页 |
5.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双重逻辑 | 第102-109页 |
5.3.1 马克思哲学确立的思想逻辑 | 第102-105页 |
5.3.2 马克思哲学确立的现实逻辑 | 第105-107页 |
5.3.3 马克思哲学作为两个逻辑的综合体 | 第107-109页 |
5.4 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 | 第109-114页 |
5.4.1 哲学扬弃为世界观: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自在自为形态 | 第109-110页 |
5.4.2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扬弃为自由理念与现实社会实践生活的和解 | 第110-114页 |
5.5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实践解决 | 第114-125页 |
5.5.1 摆脱“人对物的依赖”:不是不要物,而是通过使物成为普遍的物而使人成为普遍的人。(人在普遍物中确认人自身的普遍性,即自由本性) | 第114-117页 |
5.5.2 公有制:物被普遍占有,即物按照人的自由概念被提升为普遍性 | 第117-118页 |
5.5.3 思维的抽象物即人的本质扬弃为社会关系 | 第118-120页 |
5.5.4 思维(自由的理念)与存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统一中,所贯穿的历史规律与人的感性活动的统一 | 第120-122页 |
5.5.5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扬弃为人与人的本质的统一,即人与人的概念的统一 | 第122-125页 |
结语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1-132页 |
后记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