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压异常论文--高血压论文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縮略语第10-12页
第—部分 文献综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第12-48页
    1 高血压肾损害的流行病学第12-14页
        1.1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第12-13页
        1.2 高血压肾损害的流行病学第13-14页
    2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与其他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第14-15页
        2.1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与高血压性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第14页
        2.2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与高血压性脑损害的相关性第14-15页
    3 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病理学改变第15页
        3.1 肾内血管第15页
        3.2 肾小管间质第15页
        3.3 肾小球第15页
    4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机制第15-17页
        4.1 血流动力学因素第15-16页
            4.1.1 缺血性肾损害机制第15页
            4.1.2 “三高”促进肾实质损害机制第15-16页
            4.1.3 血管活性物质参与机制第16页
        4.2 非血流动力学因素第16-17页
            4.2.1 自身免疫机制第16页
            4.2.2 炎症因素机制第16-17页
                4.2.2.1 血栓相关机制第16-17页
                4.2.2.2 炎症因子作用机制第17页
                    4.2.2.2.1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第17页
                    4.2.2.2.2 白细胞介素(IL)第17页
                    4.2.2.2.3 黏附分子(sICAM-1)第17页
    5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危害性第17-19页
        5.1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第17-19页
            5.1.1 出生时低体重(LBW)第17-18页
            5.1.2 年龄第18页
            5.1.3 性别第18页
            5.1.4 遗传第18页
            5.1.5 种族第18页
            5.1.6 代谢综合征(MS)第18-19页
            5.1.7 用药依从性第19页
        5.2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危害性第19页
    6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第19-22页
        6.1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第19-20页
        6.2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第20-22页
            6.2.1 尿微量白蛋白(mAlb)第20页
            6.2.2 尿mAlb/Cr值(ACR)第20页
            6.2.3 尿α1-微球蛋白(α1-MG)第20页
            6.2.4 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第20-21页
            6.2.5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NAG)第21页
            6.2.6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第21页
            6.2.7 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第21-22页
            6.2.8 尿转铁蛋白(尿TRF)第22页
            6.2.9 国外新进展第22页
    7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以及检测方法第22-23页
    8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治疗第23-25页
        8.1 合理的降压目标第23页
        8.2 非药物治疗第23页
        8.3 药物治疗第23-25页
            8.3.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23-24页
            8.3.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第24页
            8.3.3 钙通道阻滞剂(CCB)第24-25页
    9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中医认识第25-33页
        9.1 中医病名第25页
        9.2 中医病因病机第25-26页
            9.2.1 病因第25页
            9.2.2 病机第25-26页
                9.2.2.1 以虚为本——肝、脾、肾虚,肾虚为主第25-26页
                9.2.2.2 以实为标——血瘀、痰阻第26页
        9.3 辨证分型第26-27页
        9.4 中医药治疗第27-33页
            9.4.1 中药复方第27-30页
                9.4.1.1 各医家中药复方第27-29页
                9.4.1.2 动物实验研究第29-30页
                    9.4.1.2.1 镇肝熄风汤第29页
                    9.4.1.2.2 真武汤第29页
                    9.4.1.2.3 六味地黄丸第29-30页
                    9.4.1.2.4 天麻钩藤饮第30页
                    9.4.1.2.5 补阳还五汤第30页
            9.4.2 中成药第30-32页
                9.4.2.1 通心络胶囊第30页
                9.4.2.2 金水宝胶囊第30-31页
                9.4.2.3 丹红注射液第31页
                9.4.2.4 黄芪注射液第31页
                9.4.2.5 银杏达莫注射液第31-32页
            9.4.3 中药单味药第32页
                9.4.3.1 红景天第32页
                9.4.3.2 三七第32页
                9.4.3.3 川芎第32页
            9.4.4 其他疗法第32-33页
    问题和展望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48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48-70页
    前言第48页
    临床资料第48-50页
    结果第50-60页
    讨论第60-65页
    结论第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发卵巢上皮癌治疗的临床及循证医学研究
下一篇:从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