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安全协议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8-10页 |
1.2.1 研究历史 | 第8-9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RFID原理与系统结构 | 第12-23页 |
2.1 RFID系统构成 | 第12-18页 |
2.1.1 标签 | 第12-14页 |
2.1.2 读写器 | 第14-16页 |
2.1.3 后台服务系统 | 第16-18页 |
2.2 RFID系统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RFID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 第19-22页 |
2.3.1 RFID系统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2 RFID系统的分类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RFID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23-30页 |
3.1 RFID系统的通信模型 | 第23页 |
3.2 RFID系统安全性需求 | 第23-27页 |
3.2.1 RFID系统安全性定义 | 第24-26页 |
3.2.2 RFID系统安全需求形式化描述 | 第26-27页 |
3.3 RFID系统的安全隐患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RFID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 第30-41页 |
4.1 物理方法 | 第30-31页 |
4.2 逻辑方法 | 第31-32页 |
4.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4.3.1 张伟等人的协议 | 第32-34页 |
4.3.2 Y.C.Lee等人的协议 | 第34-37页 |
4.3.3 丁振华等人的HASP协议 | 第37-38页 |
4.4 协议小结与分析 | 第38-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基于KEY值更新的RFID安全协议 | 第41-51页 |
5.1 协议描述 | 第41-44页 |
5.2 协议安全及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5.2.1 安全性分析 | 第44-45页 |
5.2.2 系统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5.3 协议的BAN逻辑分析和证明 | 第46-50页 |
5.3.1 BAN逻辑简介 | 第47页 |
5.3.2 BAN逻辑的基本框架 | 第47-48页 |
5.3.3 协议的BAN逻辑分析与证明 | 第48-50页 |
5.4 算法的行业应用分析 | 第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基于NTRU的RFID安全协议 | 第51-58页 |
6.1 NTRU公钥密码系统简介 | 第51-52页 |
6.2 基于NTRU的RFID安全协议设计 | 第52-54页 |
6.3 安全性分析 | 第54-56页 |
6.3.1 授权访问 | 第55页 |
6.3.2 标签认证 | 第55页 |
6.3.3 标签匿名性 | 第55-56页 |
6.4 算法的行业应用分析 | 第56-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RFID安全协议的软件实现 | 第58-68页 |
7.1 协议软件模拟功能 | 第58-59页 |
7.2 协议软件实现 | 第59-67页 |
7.2.1 合法标签及读写器认证 | 第59-61页 |
7.2.2 合法标签未更新密钥认证 | 第61-64页 |
7.2.3 非法标签及读写器认证 | 第64-6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