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立项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38页 |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 ·气象特征 | 第20页 |
| ·地层岩性 | 第20-31页 |
| ·第四系(Q) | 第20-21页 |
| ·第三系(R) | 第21页 |
| ·侏罗系(J) | 第21-22页 |
| ·三叠系(T) | 第22-24页 |
| ·二叠系(P) | 第24-25页 |
| ·泥盆系(D) | 第25-26页 |
| ·志留系(S) | 第26-27页 |
| ·奥陶系(O) | 第27-28页 |
| ·寒武系((?)) | 第28-29页 |
| ·震旦系(Z) | 第29-30页 |
| ·前震旦系(Pt) | 第30-31页 |
| ·地质构造 | 第31-36页 |
| ·构造分述 | 第31-34页 |
| ·地应力场分析 | 第34页 |
| ·新构造运动 | 第34页 |
| ·地震 | 第34-36页 |
| ·水文地质 | 第36-37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36-37页 |
| ·地下水化学类型 | 第37页 |
| ·不良地质 | 第37页 |
| ·特殊地质 | 第37-38页 |
| 第3章 研究区崩塌基本特征及危险性评估 | 第38-51页 |
| ·研究区崩塌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 | 第38-41页 |
| ·研究区域崩塌的分布 | 第38页 |
| ·研究区域崩塌的类型 | 第38-41页 |
| ·基于综合指数法对崩塌危险度分析与评价 | 第41-51页 |
| ·评估方法 | 第41-44页 |
| ·评价因素的选择及等级划分 | 第44-47页 |
| ·评价过程及结论 | 第47-51页 |
| 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模糊综合评判 | 第51-66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模糊综合评判概述 | 第51-52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优势 | 第5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 第51-52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52-58页 |
| ·确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2-54页 |
| ·评价因子及评语集的选取 | 第54-55页 |
| ·崩塌隶属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56-57页 |
| ·模糊综合评判矩阵的确定 | 第57-58页 |
| ·重点工程模糊综合评判 | 第58-62页 |
| ·K283+995-K284+050毛头马明洞出口左侧边坡崩塌 | 第58-60页 |
| ·K277+493-741雪区3号隧道出口 | 第60-62页 |
| ·工点评价结果统计 | 第62-66页 |
| 第5章 成昆铁路该段段崩塌的防治对策 | 第66-74页 |
| ·崩塌防治对策 | 第66页 |
| ·崩塌防治措施 | 第66-74页 |
| ·清除危岩和绕避 | 第66-67页 |
| ·遮挡工程 | 第67-68页 |
| ·支护和拦截工程 | 第68-70页 |
| ·防护工程 | 第70-71页 |
| ·排水工程 | 第71-72页 |
| ·SNS柔性防护系统 | 第72-73页 |
| ·预测预报 | 第73-74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图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