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组织建设论文--党的干部工作论文

政治录用中的公平和择优--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导论第9-22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依据第9-15页
    第二节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研究状况第15-18页
        一、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15-17页
        二、当前研究的不足第17-18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8-21页
        一、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二) 比较研究法第18-19页
            (三) 实证研究法第19页
            (四) 历史研究法第19页
        二、研究框架第19-21页
    本章注释第21-22页
第一章 作为政治录用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第22-57页
    第一节 政治录用的基本理论第22-37页
        一、政治录用的概念第22-23页
            (一) 政治录用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第22-23页
            (二) 一般政治录用和精英政治录用第23页
        二、政治录用的途径研究第23-28页
            (一) 中国古代政治录用的途径第24-26页
            (二) 当今世界政治录用的途径第26-28页
            (三) 当代中国的政治录用途径第28页
        三、政治录用的标准研究第28-37页
            (一) 政治资源分配的视角第29-32页
            (二) 社会结构和流动的视角第32-34页
            (三) 管理测评技术的视角第34-37页
    第二节 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般概念第37-40页
        一、干部与领导干部第37-39页
        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第39-40页
    第三节 干部选拔中的公平与择优取向第40-51页
        一、与公平相关的概念界定第40-43页
        二、公平的层次划分第43-47页
            (一) 公平的横向划分第43-45页
            (二) 公平的纵向划分第45-47页
        三、干部选拔中的公平和择优第47-51页
    本章注释第51-57页
第二章 我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背景分析第57-81页
    第一节 建国后政治录用发展的曲折探索第57-71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第57-62页
            (一) 广泛开辟干部任用的来源和渠道第58-59页
            (二) 进一步完善了党管干部的原则第59-60页
            (三) 设立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第60-61页
            (四) 对干部录用标准进行了细化第61-62页
            (五) 完善了干部任免的手续和程序第62页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5)第62-65页
            (一) 干部录用规模走向稳定第63页
            (二) 又“红”又“专”政治录用标准的深化第63-64页
            (三) 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途径第64页
            (四) 在干部管理权限上的反复第64-65页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第65-66页
            (一) 干部选拔标准的严重偏离第65页
            (二) 干部选拔机构遭受重创第65-66页
        四、改革开放前期(1977-1986)第66-69页
            (一) 干部“四化”标准的提出第66-67页
            (二) 解决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第67-68页
            (三) 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分级分类管理干部制度的逐渐形成第68页
            (四) 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第68-69页
        五、干部人事制度全面改革及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完善时期(1987年以后)第69-71页
            (一) 干部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第69-70页
            (二)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成熟第70页
            (三) 领导干部任用的法制化第70-71页
            (四) 政治录用标准的多元化第71页
    第二节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形成与录用价值导向的完善第71-77页
        一、试验探索阶段(1980年至1986年)第72-73页
        二、发展改进阶段(1987年至1992年)第73-74页
        三、经验推广阶段(1992年至1998年)第74-75页
        四、制度推行阶段(1999年至至今)第75-77页
    第三节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效应第77-79页
    本章注释第79-81页
第三章 组织变量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影响第81-98页
    第一节 公开选拔与组织环境第81-85页
        一、公开选拔制度在组织实践中的现实困境第81-83页
        二、作为中观研究层面的组织变量第83-85页
    第二节 组织变量的三个理论来源第85-86页
        一、组织理论第85页
        二、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第85-86页
        三、岗位胜任能力理论第86页
    第三节 公开选拔中的组织变量第86-91页
        一、组织环境第87-88页
        二、组织层级第88-89页
        三、组织性质第89-90页
        四、组织规模第90-91页
    第四节 基于组织变量的公选方案优化建议第91-95页
        一、委任制岗位的公选方案第92-93页
        二、选任制岗位的公选方案第93页
        三、聘任制岗位的公选方案第93-94页
        四、考任制岗位的公选方案第94-95页
    本章注释第95-98页
第四章 通过流程优化提高公开选拔制度科学化水平第98-120页
    第一节 公开选拔流程的法律依据第98-102页
        一、资格确定与资格审查第98-99页
        二、笔试和面试第99-101页
        三、组织考察第101-102页
        四、决定任用第102页
        五、监督第102页
    第二节 公开选拔流程的问题分析第102-110页
        一、资格确定中对职位的针对性较差,资格条件设定缺乏依据第102-104页
        二、公选考试的科学性不足第104-106页
        三、组织考察效果无法真正体现第106-107页
        四、决定任用过程的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第107-108页
        五、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法律保障第108-109页
        六、公开选拔干部入职后的培训制度建设滞后第109-110页
        七、公选干部的评价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第110页
    第三节 公开选拔流程的优化第110-118页
        一、对公开选拔具体环节的进一步规范第110-114页
            (一) 以工作分析为导向对公开选拔资格进行界定第110-111页
            (二) 对公选考试进行制度化规范第111-113页
            (三) 组织考察更重视干部实绩、群众公认原则及与职位匹配度第113页
            (四) 落实公开选拔责任追究制度第113-114页
        二、强化配套制度及法规的建设第114-118页
            (一) 实现公开选拔的常规化第114-115页
            (二) 对公选的岗位范围进行明确第115页
            (三) 完善与公选配套的干部培训制度第115-116页
            (四) 加强公开选拔的监督力度第116-117页
            (五) 加强公开选拔制度设计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配套机制第117-118页
    本章注释第118-120页
总结 公平优于择优:确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第120-127页
    一、“公平”与“择优”并重?理论选择与现实困境第120-123页
    二、倡导一种“公平”优于“择优”的公开选拔价值取向第123-126页
    本章注释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后记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自治县政府自治权实施研究--以广西A县为例
下一篇:婚约中的妇女--托勒密埃及妇女家庭地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