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滑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与防治方案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1.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4-16页
        1.1.1 滑坡的分类及影响因子第14页
        1.1.2 依据贡献率法的区域性滑坡分布规律研究第14-15页
        1.1.3 滑坡变形分析及防治工程措施研究第15页
        1.1.4 依据地质工程理念的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滑坡分布规律贡献率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依据地质工程理论的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19页
    1.4 论文的创新性第19-21页
第2章 斜坡及滑坡的基本特征第21-26页
    2.1 斜坡的基本特征第21-23页
        2.1.1 斜坡形态的分类第21-22页
        2.1.2 斜坡变形的分类第22-23页
    2.2 滑坡的基本特征要素第23-26页
第3章 滑坡的类型第26-33页
    3.1 按发生的时间分类第26页
    3.2 按滑坡形成的力学机理分类第26-27页
    3.3 按物质组成分类第27-33页
        3.3.1 岩质滑坡第27-29页
        3.3.2 半成岩滑坡第29-30页
        3.3.3 土质(类土质)滑坡第30-33页
第4章 影响滑坡的主要因子第33-38页
    4.1 地形地貌第33-34页
    4.2 岩土类型第34-35页
    4.3 地质构造第35-36页
    4.4 水文地质第36页
    4.5 气象水文第36页
    4.6 新构造运动第36-37页
    4.7 人类活动第37-38页
第5章 滑坡分布规律贡献率研究第38-86页
    5.1 斜坡坡度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第38-44页
        5.1.1 坡度对滑坡的贡献统计第39-41页
        5.1.2 不同坡度综合贡献率评价第41-43页
        5.1.3 不同坡度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43-44页
    5.2 斜坡海拔高度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第44-50页
        5.2.1 海拔高度对滑坡的贡献统计第45-47页
        5.2.2 不同海拔高度综合贡献率评价第47-49页
        5.2.3 不同海拔高度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49-50页
    5.3 滑动方向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第50-56页
        5.3.1 滑动方向对滑坡的贡献统计第51-53页
        5.3.2 不同滑动方向的综合贡献率评价第53-55页
        5.3.3 不同滑动方向区间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55-56页
    5.4 滑坡类型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第56-62页
        5.4.1 滑动类型对滑坡的贡献统计第57-59页
        5.4.2 不同滑坡类型综合贡献率评价第59-61页
        5.4.3 不同滑坡类型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61-62页
    5.5 滑床地层对滑坡贡献率的研究第62-69页
        5.5.1 滑床地层对滑坡的贡献统计第63-65页
        5.5.2 不同滑床地层综合贡献率评价第65-68页
        5.5.3 不同滑床地层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68-69页
    5.6 我国各省份滑坡贡献率研究第69-77页
        5.6.1 各省份滑坡的贡献统计第70-73页
        5.6.2 各省份综合贡献率评价第73-75页
        5.6.3 各省份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75-77页
    5.7 我国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率研究第77-86页
        5.7.1 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统计第78-81页
        5.7.2 各省份滑坡强度综合贡献率评价第81-84页
        5.7.3 各省份滑坡强度贡献率程度分析第84-86页
第6章 顺层滑坡的参数研究第86-97页
    6.1 层面倾角对顺层滑坡贡献率研究第86-92页
        6.1.1 滑坡层面倾角的贡献统计第86-90页
        6.1.2 不同层面倾角综合贡献率评价第90-91页
        6.1.3 不同层面倾角顺层滑坡贡献率程度分析第91-92页
    6.2 砂泥岩顺层坡体开挖松动区研究第92-97页
        6.2.1 开挖深度对松动区长度的影响第93-94页
        6.2.2 滑体等厚时开挖对松动区长度的影响第94-97页
第7章 滑坡变形状态分析第97-102页
    7.1 滑坡的基本受力模式第97-98页
    7.2 滑坡变形的地质工程过程及其稳定性分析第98-102页
第8章 滑坡防治主要工程措施适用性研究第102-121页
    8.1 调整线路平面或纵面第103页
    8.2 截排水第103-109页
        8.2.1 地表水截排第103-104页
        8.2.2 地下水疏排第104-109页
    8.3 力学平衡第109-121页
        8.3.1 减重工程第109-111页
        8.3.2 反压工程第111页
        8.3.3 支挡工程第111-119页
        8.3.4 滑带改良第119-121页
第9章 滑坡防治方案确定的受控因素第121-128页
    9.1 地质选线理念贯彻不力第121-122页
    9.2 滑坡的认识欠缺第122-123页
    9.3 滑坡勘察技术欠妥第123-124页
    9.4 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第124-125页
    9.5 施工队伍素质较低第125-126页
    9.6 后评估机制不健全第126-128页
第10章 滑坡防治方案的确定原则第128-136页
    10.1 正确判别滑坡的原则第128-129页
    10.2 正确认识滑坡的原则第129页
    10.3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第129-130页
    10.4 工程措施安全、经济的原则第130-131页
    10.5 抓住重点,分期治理的原则第131页
    10.6 治早、治小的原则第131-132页
    10.7 工程措施合理可行的原则第132页
    10.8 动态设计,科学化施工的原则第132-133页
    10.9 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结合的原则第133-134页
    10.10 满足特定施工要求的原则第134-135页
    10.11 环保的原则第135-136页
第11章 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36-192页
    11.1 大型滑坡的绕避方案研究第137-138页
    11.2 滑坡的减载反压方案研究第138-140页
    11.3 滑坡排水治理方案研究第140-145页
    11.4 桥梁位于滑坡体的防治方案研究第145-147页
    11.5 隧道位于滑坡体的防治方案研究第147-151页
    11.6 顺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51-155页
    11.7 切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55-159页
    11.8 破碎岩质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59-161页
    11.9 半成岩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61-163页
    11.10 错落型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63-165页
    11.11 黄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65-166页
    11.12 膨胀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66-168页
    11.13 堆积层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68-175页
    11.14 采空区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75-180页
    11.15 堆填土滑坡防治方案研究第180-192页
结论第192-194页
致谢第194-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204-205页
作者简介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凹凸棒土处理低温高色高氨氮水源水研究
下一篇:基于一致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钟同步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