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7页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DV-Hop定位概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未来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研究 | 第19-35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 | 第19-23页 |
2.1.1 节点定位基本方法 | 第19-22页 |
2.1.2 节点定位技术的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算法 | 第23-30页 |
2.2.1 节点定位算法分类 | 第23-25页 |
2.2.2 基于距离的定位算法 | 第25-26页 |
2.2.3 距离无关的定位算法 | 第26-30页 |
2.3 DV-Hop定位算法 | 第30-33页 |
2.3.1 DV-Hop定位过程 | 第30-32页 |
2.3.2 经典DV-Hop定位算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残差加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DV-Hop改进算法 | 第35-45页 |
3.1 残差加权算法 | 第35-36页 |
3.2 DV-Hop平均每跳距离的计算 | 第36-38页 |
3.2.1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平均每跳距离 | 第36页 |
3.2.2 基于均值的平均每跳距离 | 第36-37页 |
3.2.3 基于权重的平均每跳距离 | 第37-38页 |
3.3 基于残差加权的DV-Hop改进算法 | 第38-40页 |
3.3.1 DV-Hop节点间跳数改进 | 第38-39页 |
3.3.2 DV-H叩残差加权改进算法设计 | 第39-40页 |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4.1 平均每跳距离改进的对比实验 | 第40-41页 |
3.4.2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定位仿真精度分析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结合共线性因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DV-Hop定位算法 | 第45-65页 |
4.1 Voronoi图与节点定位 | 第45-48页 |
4.1.1 Voronoi图构造原理 | 第45-46页 |
4.1.2 定位区域的Voronoi图构建 | 第46-48页 |
4.2 DV-Hop算法的共线性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4.2.1 DV-Hop算法误差及影响因素 | 第48页 |
4.2.2 共线性原理及其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4.3 结合共线性因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DV-Hop定位算法 | 第51-54页 |
4.3.1 信标节点跳数阈值设定 | 第51-53页 |
4.3.2 结合共线性因素的DV-Hop定位流程 | 第53-54页 |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4-64页 |
4.4.1 同性网络的仿真与分析 | 第54-58页 |
4.4.2 异性网络的仿真与分析 | 第58-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室内环境的DV-Hop定位算法研究 | 第65-79页 |
5.1 室内实验环境 | 第65-66页 |
5.2 节点定位因素的影响分析 | 第66-70页 |
5.2.1 节点通讯半径选择策略 | 第66-68页 |
5.2.2 信标节点平均每跳距离分析 | 第68-69页 |
5.2.3 不规则度(DOI)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 基于DV-Hop的室内目标定位算法 | 第70-73页 |
5.3.1 最小平均每跳距离估计 | 第70-71页 |
5.3.2 节点区域估计 | 第71-72页 |
5.3.3 参考节点选取 | 第72页 |
5.3.4 基于DV-Hop的室内目标定位流程 | 第72-73页 |
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总结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89-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