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图像失真类型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图像及图像质量评价第9-10页
    1.2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10-15页
        1.2.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第10-12页
        1.2.2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12-15页
    1.3 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17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人类视觉系统第19-29页
    2.1 人类视觉系统结构第19-23页
        2.1.1 人眼结构第19-21页
        2.1.2 人眼图像的形成过程第21-22页
        2.1.3 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及信息处理第22-23页
    2.2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第23-29页
        2.2.1 亮度适应特性第24-25页
        2.2.2 对比灵敏度第25-26页
        2.2.3 同时对比度和 Mach 带第26-27页
        2.2.4 视觉暂留第27-29页
第三章 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第29-40页
    3.1 基于图像像素统计误差的质量评价方法第29-30页
    3.2 基于图像结构特征的质量评价方法第30-33页
    3.3 基于信息论的质量评价方法第33-34页
    3.4 基于 HVS 的质量评价方法第34-36页
    3.5 衡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算法的性能指标第36-40页
        3.5.1 Pearson 相关系数第36-37页
        3.5.2 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第37-38页
        3.5.3 均方根误差第38页
        3.5.4 平均绝对误差第38-39页
        3.5.5 离出率第39-40页
第四章 图像失真类型分类器第40-55页
    4.1 实验所用图像数据库简介第40-44页
        4.1.1 LIVE 数据库第41-42页
        4.1.2 TID2008 数据库第42页
        4.1.3 CSIQ 数据库第42-44页
    4.2 图像失真类型分类模型第44-50页
        4.2.1 图像预处理第44-45页
        4.2.2 图像失真信息的特征提取第45-47页
        4.2.3 图像失真类型分类第47-50页
    4.3 失真分类器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第50-55页
第五章 基于失真类型的图像质量评价模型第55-64页
    5.1 DHT-IQA 模型的设计思路第59-60页
    5.2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第60-64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4-66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研究
下一篇:基于静态图像的人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