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频段宽带超视距接收机的研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1.2 课题概况 | 第8-10页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接收机理论基础 | 第12-26页 |
2.1 接收机结构 | 第12-20页 |
2.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 第12-17页 |
2.1.2 零中频接收机 | 第17-18页 |
2.1.3 镜像抑制接收机 | 第18-19页 |
2.1.4 数字中频接收机 | 第19-20页 |
2.1.5 亚采样接收机 | 第20页 |
2.2 接收机特性指标分析 | 第20-26页 |
2.2.1 增益 | 第20-21页 |
2.2.2 噪声系数 | 第21-23页 |
2.2.3 灵敏度 | 第23页 |
2.2.4 动态范围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 第26-32页 |
3.1 总体方案介绍 | 第26页 |
3.2 主要电路单元介绍 | 第26-29页 |
3.2.1 低噪声放大器 | 第26-27页 |
3.2.2 变频器 | 第27页 |
3.2.3 频率综合器 | 第27页 |
3.2.4 本振 | 第27-28页 |
3.2.5 AGC | 第28页 |
3.2.6 RSSI | 第28-29页 |
3.2.7 控制电路 | 第29页 |
3.3 接收机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考虑 | 第29-32页 |
3.3.1 屏蔽盒设计 | 第29-30页 |
3.3.2 印制板设计 | 第30页 |
3.3.3 电源设计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主要电路单元的具体实现 | 第32-50页 |
4.1 接收信号通道的实现 | 第32-36页 |
4.1.1 低噪放 | 第32-34页 |
4.1.2 混频器 | 第34页 |
4.1.3 滤波器 | 第34-36页 |
4.1.4 放大器 | 第36页 |
4.2 本振的设计与实现 | 第36-41页 |
4.2.1 频率综合器 | 第36-39页 |
4.2.2 本振 | 第39-40页 |
4.2.3 控制电路 | 第40-41页 |
4.3 AGC | 第41-45页 |
4.3.1 AGC简介 | 第41-43页 |
4.3.2 AGC电路实现 | 第43-45页 |
4.4 RSSI | 第45-50页 |
4.4.1 RSSI的分类 | 第45-47页 |
4.4.2 RSSI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接收机整机测试 | 第50-60页 |
5.1 增益测试 | 第51-52页 |
5.1.1 测试框图 | 第51-52页 |
5.1.2 测试方法 | 第52页 |
5.1.3 测试结果 | 第52页 |
5.2 镜频抑制测试 | 第52-53页 |
5.2.1 测试框图 | 第52页 |
5.2.2 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5.2.3 测试结果 | 第53页 |
5.3 相位噪声测试 | 第53-55页 |
5.3.1 测试框图 | 第53-54页 |
5.3.2 测试方法 | 第54页 |
5.3.3 测试结果 | 第54-55页 |
5.4 动态范围 | 第55-56页 |
5.4.1 测试框图 | 第55页 |
5.4.2 测试方法 | 第55-56页 |
5.4.3 测试结果 | 第56页 |
5.5 噪声系数测试 | 第56-57页 |
5.5.1 测试框图 | 第56页 |
5.5.2 测试方法 | 第56-57页 |
5.5.3 测试结果 | 第57页 |
5.6 接收电平指示 | 第57-59页 |
5.6.1 测试框图 | 第57页 |
5.6.2 测试方法 | 第57-58页 |
5.6.3 测试结果 | 第58-59页 |
5.7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