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乳膏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符号说明 | 第21-22页 |
前言 | 第22-26页 |
第一部分 白斑乳膏组方依据 | 第26-30页 |
一 主药组方依据 | 第26-28页 |
1 维生素E的选用依据 | 第26页 |
2 氟尿嘧啶的选用依据 | 第26-27页 |
3 氢化可的松的选用依据 | 第27页 |
4 黄芩苷的选用依据 | 第27-28页 |
二 辅药组方依据 | 第28-30页 |
1 月桂氮卓酮的选用依据 | 第28页 |
2 二甲基亚砜的选用依据 | 第28-29页 |
3 亚硫酸氢钠的选用依据 | 第29页 |
4 醋酸氯己定的选用依据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白斑乳膏部分组分配比优化 | 第30-39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1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 药品与试剂 | 第30-31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31-3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31-36页 |
1.1 处方 | 第31-32页 |
1.2 乳膏制备方法 | 第32页 |
1.3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1.3.1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 第32页 |
1.3.2 外观性状、粒度、均匀性评价方法 | 第32页 |
1.3.3 物理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1.3.4 pH值评价方法 | 第33页 |
1.4 优化因素的确定 | 第33页 |
1.5 均匀试验设计 | 第33-35页 |
1.5.1 均匀设计表的选用 | 第33-34页 |
1.5.2 因素水平范围的确定 | 第34-35页 |
1.6 拟水平测试及综合评分 | 第35-36页 |
2 结果 | 第36-37页 |
2.1 回归方程 | 第36页 |
2.2 处方配比 | 第36-37页 |
2.3 验证性试验 | 第37页 |
三 讨论 | 第37-39页 |
1 搅拌速度 | 第37页 |
2 溶解顺序 | 第37页 |
3 评价指标选择 | 第37-38页 |
4 处方优化的必要性 | 第38页 |
5 乳化剂的选择 | 第38页 |
6 采用均匀设计的优势 | 第38页 |
7 均匀设计表的选择 | 第38-39页 |
第三部分 白斑乳膏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9-52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39-40页 |
1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2 药品与试剂 | 第39-40页 |
二 方法与结果 | 第40-5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40-51页 |
1.1 色谱条件优选 | 第40-44页 |
1.1.1 固定条件 | 第40页 |
1.1.2 检测波长粗选 | 第40-41页 |
1.1.3 流动相选择 | 第41-43页 |
1.1.4 检测波长精选 | 第43-44页 |
1.1.5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44页 |
1.2 溶液配制 | 第44-45页 |
1.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第44页 |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1.2.3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 第45页 |
1.3 线性范围考察 | 第45-48页 |
1.4 系统日内精密度考察 | 第48页 |
1.5 系统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48页 |
1.6 重现性考察 | 第48-49页 |
1.7 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1.8 加样回收试验 | 第49-51页 |
2 结果 | 第51页 |
三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部分 白斑乳膏皮肤刺激性与稳定性试验 | 第52-63页 |
一 仪器与材料 | 第52页 |
1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2 药品 | 第52页 |
二 白斑乳膏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52-57页 |
1 方法 | 第53-54页 |
1.1 动物处理 | 第53页 |
1.2 给药方法 | 第53页 |
1.2.1 单次给药 | 第53页 |
1.2.2 多次给药 | 第53页 |
1.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第53-54页 |
1.3.1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54页 |
1.3.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57页 |
2.1 单次给药结果 | 第54页 |
2.2 多次给药结果 | 第54-57页 |
3 讨论 | 第57页 |
三 白斑乳膏稳定性试验 | 第57-63页 |
1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1.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7-58页 |
1.1.1 高温试验 | 第57-58页 |
1.1.2 高湿度试验 | 第58页 |
1.1.3 强光照射试验 | 第58页 |
1.2 加速试验 | 第58页 |
1.3 长期试验 | 第5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3页 |
第五部分 白斑乳膏临床疗效观察 | 第63-67页 |
一 资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63页 |
2 治疗药物 | 第63页 |
3 诊断标准 | 第63-64页 |
4 治疗方法 | 第64页 |
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64页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64页 |
7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8 病例脱落 | 第64-65页 |
二 结果 | 第65-66页 |
1 有效病例 | 第65页 |
2 临床疗效 | 第65页 |
3 安全性评价 | 第65-66页 |
三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六部分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
相关综述 | 第76-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