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 ·科技活动 | 第18-19页 |
| ·科技投入与财政科技投入 | 第19-20页 |
|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及适度规模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6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8-46页 |
| ·理论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研究 | 第28-31页 |
| ·演化经济理论的研究 | 第31-35页 |
| ·对两种研究的简要评论 | 第35页 |
| ·实证研究综述 | 第35-42页 |
|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或经济获益 | 第36-38页 |
| ·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的影响 | 第38-40页 |
| ·财政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 | 第40-42页 |
|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 | 第42-46页 |
| ·基于经济增长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 第42-43页 |
| ·基于企业私人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 第43-44页 |
| ·基于公共产品最优供应量的研究 | 第44-45页 |
|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 | 第45页 |
| ·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的简要评论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财政科技投入最优规模的经济理论解析 | 第46-66页 |
| ·基本假设 | 第47-49页 |
| ·资本积累和创新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增长 | 第47-48页 |
| ·政府公共研究与企业私人研究的分工 | 第48页 |
| ·政府公共研发与私人研发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 | 第48-49页 |
| ·模型框架 | 第49-54页 |
| ·消费者 | 第49页 |
| ·最终消费品生产部门 | 第49-50页 |
| ·中间资本品生产部门 | 第50-51页 |
| ·企业私人研究部门 | 第51-52页 |
| ·资本市场 | 第52页 |
| ·政府公共研发部门 | 第52-53页 |
|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第53-54页 |
| ·模型的初步分析 | 第54-55页 |
|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5-64页 |
| ·政府公共研发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56-57页 |
| ·政府公共研发最优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 ·结论及政策启示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66-75页 |
| ·实证数据选择和方法 | 第66-67页 |
| ·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分析 | 第67-69页 |
|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 第69-71页 |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71-73页 |
| ·方差分解 | 第73-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基于研发主体影响的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 第75-82页 |
|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75-78页 |
| ·研究方法 | 第75-77页 |
|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 第77-78页 |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中国整体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第78-79页 |
| ·创新主体对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分析及最优规模结构测度 | 第82-91页 |
|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 第82-85页 |
|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规模 | 第82-84页 |
|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结构 | 第84-85页 |
|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最优规模的测度 | 第85-90页 |
| ·模型与方法 | 第85-87页 |
| ·中国政府R&D投入最优规模及结构的测度 | 第87-89页 |
| ·主要结论 | 第89-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七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91-103页 |
| ·世界研发大国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 | 第91-92页 |
| ·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调整的影响因素 | 第92-94页 |
| ·影响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规模的现实因素分析 | 第94-98页 |
| ·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94-96页 |
| ·国际科技投入新变化和新趋势 | 第96-97页 |
| ·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 | 第97-98页 |
|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的测算和实现路径 | 第98-103页 |
|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 第98-99页 |
| ·未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目标强度 | 第99-100页 |
|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 第100-103页 |
| 第八章 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 第103-135页 |
|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103-107页 |
| ·财政科技经费及其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103-105页 |
| ·现行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概况 | 第105-107页 |
|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7-116页 |
| ·稳定增长的执行机制尚不健全 | 第107-110页 |
| ·投入方向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仍有差距 | 第110-112页 |
| ·全局设计和统一协调不够 | 第112-114页 |
| ·绩效评价与监督有待提高 | 第114-116页 |
| ·财政科技投入管理运行机制的国际借鉴 | 第116-126页 |
| ·通过立法保障增长机制和增长目标 | 第116页 |
| ·投入领域强调公共属性和先导作用 | 第116-118页 |
| ·管理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 第118-119页 |
| ·分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产权激励 | 第119-125页 |
| ·绩效评价与监督的法制化和社会化 | 第125-126页 |
| ·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126-135页 |
| ·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第126-128页 |
| ·廓清财政科技投入职能定位与保障领域 | 第128-130页 |
| ·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顶层设计与目标协调 | 第130-132页 |
| ·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预算执行管理 | 第132-133页 |
|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评价监督体系 | 第133-135页 |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 ·研究结论 | 第135-136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