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棉花黄萎病菌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史及其危害 | 第12页 |
1.2 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和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1.3 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 | 第13-14页 |
1.4 棉花黄萎病病害循环 | 第14页 |
1.5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14-15页 |
1.6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 | 第15-17页 |
1.6.1 抗病品种 | 第15-16页 |
1.6.2 农业措施 | 第16页 |
1.6.3 药剂防治 | 第16-17页 |
1.6.4 生物防治 | 第17页 |
2 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真菌病毒及其分类 | 第17-18页 |
2.2 真菌病毒的传播 | 第18页 |
2.3 真菌病毒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真菌病毒在生物防治应用上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5 棉花黄萎病菌真菌病毒研究 | 第20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菌弱毒相关病毒筛选 | 第21-30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1.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1.1.2 培养基 | 第21-22页 |
1.1.3 鉴别寄主 | 第22页 |
1.1.4 试剂、酶及其它药品 | 第2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1.2.1 致病力测定 | 第22-24页 |
1.2.2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1.2.3 菌丝培养 | 第25页 |
1.2.4 DsRNA病毒提取 | 第25-26页 |
1.2.5 DsRNA病毒的纯化及鉴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1 弱毒菌株筛选结果 | 第26-28页 |
2.2 DsRNA病毒的鉴定 | 第28-2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菌Vd08284中dsRNA病毒的克隆 | 第30-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1.1 菌株及培养基 | 第30页 |
1.2 载体、引物和电泳的分子量标记 | 第30-31页 |
1.3 试剂、酶及其它药品 | 第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2.1 DsRNA病毒提取及纯化 | 第31页 |
2.2 DsRNA病毒的cDNA序列克隆策略 | 第31-34页 |
2.2.1 随机引物合成cDNA部分序列 | 第31-32页 |
2.2.2 DsRNA末端序列的克隆 | 第32-34页 |
2.3 回收纯化和载体连接 | 第34页 |
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 | 第34页 |
2.5 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4-35页 |
2.5.1 转化 | 第34-35页 |
2.5.2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5页 |
2.6 DsRNA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分析 | 第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1 DsRNA病毒部分cDNA序列克隆 | 第35-36页 |
3.2 末端序列的克隆 | 第36-37页 |
3.3 DsRNA1和dsRNA2全长序列的分析 | 第37-4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病毒VdPV1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 第43-51页 |
1 材料 | 第43页 |
1.1 菌株 | 第43页 |
1.2 试剂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2.1 传毒菌株制备 | 第43-44页 |
2.2 致病力测定 | 第44页 |
2.3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44-45页 |
2.3.1 生长速率测定 | 第44页 |
2.3.2 产孢量测定 | 第44页 |
2.3.3 孢子大小测定 | 第44页 |
2.3.4 粗毒素分泌量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3.1 传毒菌株验证 | 第45页 |
3.2 传毒菌株致病力测定 | 第45-48页 |
3.3 传毒菌株生物学特性 | 第48-49页 |
3.3.1 传毒菌株生长速率 | 第48页 |
3.3.2 传毒菌株产孢量 | 第48页 |
3.3.3 传毒菌株孢子大小 | 第48页 |
3.3.4 传毒菌株粗毒素分泌量 | 第48-49页 |
3.4 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附录1 供试菌株的来源和致病力测定结果 | 第62-67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