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 绪论 | 第9-13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二 灰色理论方法 | 第13-25页 |
| 2.1 灰色理论依据和基本原理 | 第13页 |
| 2.2 灰色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 第13-16页 |
| 2.3 灰色聚类分析的应用实例 | 第16-25页 |
| 2.3.1 给出聚类样本、指标和白化数 | 第17页 |
| 2.3.2 划分灰类 | 第17-19页 |
| 2.3.3 建立白化函数 | 第19-20页 |
| 2.3.4 确定聚类权 | 第20-21页 |
| 2.3.5 计算聚类系数 | 第21-22页 |
| 2.3.6 推求样本所属类别 | 第22-25页 |
| 三 物元分析法 | 第25-33页 |
| 3.1 物元评判的模型 | 第25-27页 |
| 3.1.1 物元 | 第25页 |
| 3.1.2 物元矩阵 | 第25-26页 |
| 3.1.3 确定评价标准的物元矩阵 | 第26页 |
| 3.1.4 关联函数及综合关联度 | 第26-27页 |
| 3.1.5 确定评价等级 | 第27页 |
| 3.1.6 物元分析的评价准则 | 第27页 |
| 3.2 物元分析方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实例 | 第27-33页 |
| 3.2.1 节域物元矩阵的建立 | 第28页 |
| 3.2.2 经典域物元矩阵的建立 | 第28-29页 |
| 3.2.3 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 第29-30页 |
| 3.2.4 综合关联度的计算以及评价结果的确定 | 第30-33页 |
| 四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 | 第33-38页 |
| 4.1 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 第33-34页 |
| 4.1.1 污染等级的划分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3页 |
| 4.1.2 确定单项污染指数 | 第33页 |
| 4.1.3 计算综合污染指数 | 第33-34页 |
| 4.1.4 进行综合评价 | 第34页 |
| 4.2 应用实例 | 第34-38页 |
| 4.2.1 确定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 4.2.2 确定污染指标 | 第35-36页 |
| 4.2.3 计算综合污染指数 | 第36页 |
| 4.2.4 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36-38页 |
| 五 对不同评价方法结果的研究分析 | 第38-42页 |
| 5.1 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 | 第38-40页 |
| 5.1.1 灰色理论方法 | 第39页 |
| 5.1.2 物元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5.1.3 综合指数法 | 第39-40页 |
| 5.2 不同评价方法的对比及适用条件 | 第40-42页 |
| 5.2.1 灰色理论特点 | 第40页 |
| 5.2.2 物元分析方法特点 | 第40页 |
| 5.2.3 综合指数的特点 | 第40-42页 |
| 六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