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OX-LDL所致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制备 | 第9-1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10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9页 |
1.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第9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9-1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10页 |
1.2.2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10-11页 |
1.2.3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生长能力的测定 | 第11页 |
1.2.4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 第11页 |
1.2.5 OX-LDL造模浓度的确定 | 第11-12页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12页 |
1.4 结果与分析 | 第12-14页 |
1.4.1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鉴定 | 第12-13页 |
1.4.2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13页 |
1.4.3 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染色鉴定 | 第13-14页 |
1.4.4 OX-LDL造模浓度确定 | 第14页 |
1.5 讨论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吲哚-2,3-二酮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16-2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2.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第1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吲哚-2,3-二酮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16-17页 |
2.2.2 吲哚-2,3-二酮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17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1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17-18页 |
2.4.1 吲哚-2,3-二酮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17-18页 |
2.4.2 吲哚-2,3-二酮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18页 |
2.5 讨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吲哚-2,3-二酮对RCMEC与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 | 第20-2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3.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第20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3.2.1 制备单核细胞 | 第20-21页 |
3.2.2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制备 | 第21页 |
3.2.3 分组设计与给药 | 第21页 |
3.2.4 单核细胞与RCMEC的粘附 | 第21-22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2页 |
3.5 讨论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吲哚-2,3-二酮对RCMEC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4-3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4.1.2 主要仪器与器材 | 第24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4.2.1 吲哚-2,3_二酮对RCMEC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6页 |
4.2.2 吲哚-2,3-二酮对RCMEC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6-27页 |
4.3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4.4.1 吲哚-2,3-二酮对RCMEC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7-28页 |
4.4.2 吲哚-2,3-二酮对RCMEC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8-29页 |
4.5 讨论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综述 | 第3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