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0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2.1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地震灾害 | 第22页 |
2.1.2 应急能力 | 第22-23页 |
2.1.3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 | 第23页 |
2.2 危机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3 综合评价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40页 |
3.1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3.1.1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页 |
3.1.2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3.2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7-35页 |
3.2.1 基于WSR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0页 |
3.2.2 对地震灾害应急能力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 第30-31页 |
3.2.3 传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方法 | 第31-32页 |
3.2.4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筛选 | 第32-35页 |
3.3 基于模糊粗糙集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筛选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第4章 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 第40-58页 |
4.1 待评价地区样本的筛选 | 第40-43页 |
4.1.1 评价地区样本的筛选标准 | 第40-41页 |
4.1.2 待评价地区样本符合性分析 | 第41-42页 |
4.1.3 评价地区数据来源 | 第42-43页 |
4.2 基于可拓学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49页 |
4.2.1 可拓学基本理论框架 | 第43-45页 |
4.2.2 可拓学在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的应用 | 第45-48页 |
4.2.3 基于可拓学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3 基于五元联系数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49-56页 |
4.3.1 集对分析理论基础 | 第49-51页 |
4.3.2 五元联系数在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中应用 | 第51-53页 |
4.3.3 基于五元联系数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4 基于可拓学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与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B 模糊粗糙集部分算法程序 | 第65-67页 |
附录C 五元联系数部分算法程序 | 第67-68页 |
附录D 可拓学部分算法程序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