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14页 |
1 综述 | 第14-36页 |
1.1 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4-17页 |
1.1.1 我国水资源和重金属废水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7-31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7-19页 |
1.2.2 离子交换法 | 第19-20页 |
1.2.3 吸附法 | 第20-22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22-24页 |
1.2.5 电化学法 | 第24-29页 |
1.2.6 联合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 | 第29-30页 |
1.2.7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1.3 我国镍资源及其回收利用现状 | 第31-33页 |
1.3.1 我国镍资源储量及消费 | 第31-32页 |
1.3.2 我国镍资源的回收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3-3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2 电解法(EL)从高浓度含镍废水中回收镍的研究 | 第36-50页 |
2.1 材料及装置 | 第37-3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38-40页 |
2.2.2 试验结果的评价指标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2.3.1 电解法各因素对镍回收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2 电解法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3 电解法各因素对出水浓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2.3.4 方差分析 | 第47页 |
2.3.5 验证试验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电渗析法(ED)对低浓度含镍废水浓缩效果的研究 | 第50-61页 |
3.1 材料及装置 | 第50-5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52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电渗析法各影响因素对分离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 电渗析法各影响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电渗析法各影响因素对淡水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方差分析 | 第57-59页 |
3.3.5 验证试验 | 第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电去离子技术(EDI)对低浓度含镍废水浓缩效果的研究 | 第61-68页 |
4.1 材料及装置 | 第61-6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4.3.1 电压对EDI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2 流速对EDI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3 进水浓度对EDI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EL-ED-EDI联合工艺对不同浓度含镍废水的资源化研究 | 第68-76页 |
5.1 EL-ED-EDI联合系统 | 第68-6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2页 |
5.4 SEM和EDX分析 | 第72-73页 |
5.5 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5.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3-75页 |
5.5.2 环境效益分析 | 第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8页 |
6.1.1 电解法从高浓度含镍废水中回收镍 | 第76页 |
6.1.2 电渗析对低浓度含镍废水的浓缩效果 | 第76-77页 |
6.1.3 电去离子技术对低浓度含镍废水的浓缩效果 | 第77页 |
6.1.4 联合工艺对含镍废水的资源化处理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
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第87-8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