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麻疯树形态特征及资源分布 | 第9页 |
| ·麻疯树开发利用价值 | 第9-10页 |
| ·麻疯树资源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AFLP技术概述 | 第11-12页 |
| ·原理 | 第12页 |
| ·技术流程 | 第12页 |
| ·AFLP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2-13页 |
| ·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 | 第13页 |
| ·指纹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3-14页 |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2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5-16页 |
| ·试剂及设备 | 第16-18页 |
| ·引物和接头 | 第16-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6页 |
| ·麻风树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 ·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19页 |
| ·酶切体系 | 第19-20页 |
| ·连接体系 | 第20-22页 |
| ·预扩增体系 | 第22-23页 |
| ·选择性扩增体系 | 第23-24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 ·凝胶的银染及成像 | 第25-26页 |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6-27页 |
| ·统计条带 | 第26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27页 |
| ·聚类分析 | 第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 ·DNA提取的质量检测结果 | 第27-29页 |
| ·酶切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AFLP扩增反应条件的优化分析 | 第30-31页 |
| ·引物组合筛选结果 | 第31-32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32-34页 |
|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4-36页 |
| ·居群遗传分化 | 第36-37页 |
|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性、UPGMA聚类 | 第37-39页 |
| 5 讨论 | 第39-42页 |
| ·影响麻疯树AFLP分析的主要因素 | 第39-40页 |
| ·麻疯树总DNA的提取 | 第39页 |
| ·酶切连接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 ·扩增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0页 |
| ·银染 | 第40页 |
| ·AFLP标记用于研究麻疯树遗传多样性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 第40-41页 |
| ·川滇地区麻疯树遗传多样性 | 第41页 |
| ·川滇地区麻疯树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 第41页 |
| ·川滇地区麻疯树的UPGMA聚类 | 第41-42页 |
| ·川滇地区麻疯树现有居群的遗传改良策略 | 第42页 |
| 6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