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网格化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2 GIS 与网格化技术 | 第16-27页 |
2.1 GIS 技术理论 | 第16-24页 |
2.1.1 GIS 基本功能 | 第16-18页 |
2.1.1.1 数据采集与编辑 | 第17页 |
2.1.1.2 数据存储与管理 | 第17页 |
2.1.1.3 数据处理和变换 | 第17页 |
2.1.1.4 空间查询和分析 | 第17-18页 |
2.1.1.5 数据显示与输出 | 第18页 |
2.1.2 GIS 应用领域 | 第18-20页 |
2.1.3 GIS 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2.1.4 GIS 数据库设计 | 第23-24页 |
2.2 网格化管理模式 | 第24-25页 |
2.2.1 网格化管理的起源 | 第24页 |
2.2.2 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和条件 | 第24-25页 |
2.3 GIS 技术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结合 | 第25-27页 |
2.3.1 理论可行性 | 第25-26页 |
2.3.2 技术可行性 | 第26-27页 |
3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27-36页 |
3.1 系统分析 | 第27-28页 |
3.1.1 需求分析 | 第27页 |
3.1.2 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 系统设计 | 第28-36页 |
3.2.1 系统总体框架图 | 第28-29页 |
3.2.2 技术选型 | 第29-33页 |
3.2.3 系统功能设计 | 第33-34页 |
3.2.4 用 struts 实现网格化 GIS | 第34-36页 |
4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36-52页 |
4.1 设计思路 | 第36页 |
4.2 详细设计流程 | 第36-42页 |
4.2.1 划分行政区域 | 第37-38页 |
4.2.2 确定地理边界 | 第38页 |
4.2.3 用绘图软件画出街道模型 | 第38-39页 |
4.2.4 模型切片 | 第39页 |
4.2.5 编制网页模型 | 第39-40页 |
4.2.6 确定切片图像坐标 | 第40页 |
4.2.7 绘制楼层透视图 | 第40页 |
4.2.8 确定业务数据模型-ER 图 | 第40-41页 |
4.2.9 描述业务框架 | 第41-42页 |
4.3 数据字典设置 | 第42-44页 |
4.3.1 数据库表名清单 | 第42页 |
4.3.2 数据库表的详细清单 | 第42-44页 |
4.4 系统组织结构 | 第44页 |
4.5 主要界面效果 | 第44-52页 |
4.5.1 辖区管理---辖区维护 | 第44-45页 |
4.5.2 人员管理 | 第45-49页 |
4.5.2.1 育龄妇女分布查询 | 第45-46页 |
4.5.2.1.1 辖区妇女分类统计 | 第45-46页 |
4.5.2.1.2 妇女信息分类列表 | 第46页 |
4.5.2.1.3 妇女详细信息查询表 | 第46页 |
4.5.2.2 基本信息条件查询 | 第46-49页 |
4.5.2.2.1 基本信息条件查询表 | 第47页 |
4.5.2.2.2 常住人口详细信息维护 | 第47-48页 |
4.5.2.2.3 子女基本信息列表维护 | 第48页 |
4.5.2.2.4 子女详细信息维护 | 第48页 |
4.5.2.2.5 流入人口详细信息维护 | 第48-49页 |
4.5.2.2.6 超龄人口详细信息维护 | 第49页 |
4.5.2.2.7 单位管理人员详细信息维护 | 第49页 |
4.5.3 数据对比 | 第49页 |
4.5.4 地图查询 | 第49-52页 |
4.5.4.1 社区平面网格图 | 第50页 |
4.5.4.2 楼座网格图 | 第50-52页 |
5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