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高效实时数据传输系统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软件无线电台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课题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2.1 软件无线电技术 | 第13-15页 |
2.1.1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及核心思想 | 第13页 |
2.1.2 软件无线电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2.1.3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4] | 第14页 |
2.1.4 软件无线电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2.2 扩频通信技术 | 第15-18页 |
2.2.1 扩频通信的数学模型[9] | 第15-16页 |
2.2.2 扩频通信分类及特点 | 第16页 |
2.2.3 扩频通信性能指标 | 第16-18页 |
2.3 跳频通信技术 | 第18-19页 |
2.3.1 跳频通信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3.2 跳频图案 | 第18-19页 |
2.4 跳扩系统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系统方案 | 第20-27页 |
3.1 系统组成 | 第20-21页 |
3.2 系统工作体制 | 第21页 |
3.3 系统调制方式 | 第21页 |
3.4 系统抗干扰方式 | 第21-22页 |
3.5 系统同步方式 | 第22页 |
3.6 无线通信可靠度 | 第22-23页 |
3.7 基带速率的确定 | 第23页 |
3.8 数据编解码[18] | 第23-24页 |
3.8.1 卷积编、解码 | 第23-24页 |
3.8.2 交织编码、解码 | 第24页 |
3.9 启动指令的发送和恢复 | 第24-25页 |
3.10 系统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3.10.1 系统同步 | 第25页 |
3.10.2 信息的发送 | 第25-26页 |
3.10.3 信息的接收 | 第26页 |
3.11 本章小节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第27-71页 |
4.1 主站 | 第27-52页 |
4.1.1 组成 | 第27页 |
4.1.2 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4.1.3 主站通信处理器 | 第28-51页 |
4.1.4 天馈设备 | 第51-52页 |
4.2 从站 | 第52-58页 |
4.2.1 组成 | 第52-53页 |
4.2.2 从站通信处理器 | 第53-58页 |
4.3 人机设计 | 第58-60页 |
4.3.1 自检 | 第58页 |
4.3.2 抗干扰方式切换 | 第58页 |
4.3.3 发射功率设置 | 第58页 |
4.3.4 无线电静默状态设置 | 第58页 |
4.3.5 从站车号设置 | 第58页 |
4.3.6 频号、频表设置 | 第58-60页 |
4.4 系统自检设计 | 第60-61页 |
4.4.1 单机自检 | 第60-61页 |
4.4.2 系统自检 | 第61页 |
4.5 帧结构设计 | 第61-63页 |
4.5.1 系统时隙分配 | 第61-62页 |
4.5.2 帧结构设计 | 第62-63页 |
4.6 系统误码性能分析及保证设计 | 第63-66页 |
4.6.1 系统误码性能分析及保证措施 | 第63-65页 |
4.6.2 性能保证设计 | 第65-66页 |
4.7 统同步及跳频图案设计 | 第66-70页 |
4.7.1 系统同步 | 第66-67页 |
4.7.2 跳频图案设计 | 第67-70页 |
4.8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样机调试及测试 | 第71-76页 |
5.1 样机研制概况 | 第71页 |
5.2 样机调试 | 第71-75页 |
5.2.1 单机调试 | 第71-74页 |
5.2.2 系统联调试验 | 第74-75页 |
5.3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6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