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海洋拟杆菌的富集培养与新物种鉴定

摘要第14-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缩略词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2页
    1.1 拟杆菌门微生物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1.1 拟杆菌门的命名第20-21页
        1.1.2 拟杆菌纲微生物的分类第21-22页
    1.2 基于不同方法的拟杆菌门多样性研究现状第22-26页
        1.2.1 基于传统方法的拟杆菌门多样性研究第22-23页
        1.2.2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拟杆菌门多样性研究第23-26页
    1.3 海洋拟杆菌的分布及丰度第26-27页
        1.3.1 海洋拟杆菌的分布第26-27页
        1.3.2 海洋拟杆菌的丰度第27页
    1.4 海洋拟杆菌的生态学意义第27-30页
        1.4.1 海洋拟杆菌对有机质的降解第27-29页
        1.4.2 海洋拟杆菌的生态学功能第29-30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立项依据第30-32页
第二章 海洋细菌的富集培养及分离第32-52页
    引言第32页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3页
        2.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第32-33页
        2.1.2 主要仪器第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5页
        2.2.1 样品采集第33页
        2.2.2 样品处理及菌株分离第33-34页
        2.2.3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藏第34页
        2.2.4 细菌的培养特征观察第34页
        2.2.5 16S rDNA序列分析第34-3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5-47页
        2.3.1 细菌的分离及形态特征第35页
        2.3.2 威海小石岛沉积物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第35-37页
        2.3.3 威海金海滩沉积物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第37-40页
        2.3.4 福建近海二都蚶养殖区沉积物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第40-41页
        2.3.5 福建漳州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第41-47页
    2.4 讨论第47-52页
第三章 海洋拟杆菌深度分支—东方龙细菌(Draconibacterium Orientalis)FH5的鉴定第52-68页
    引言第52页
    3.1 实验材料第52-53页
        3.1.1 材料第52-53页
        3.1.2 实验菌株及来源第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9页
        3.2.1 菌株FH5的16S 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第53-56页
        3.2.2 菌株表型特征鉴定第56页
        3.2.3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第56-58页
        3.2.4 菌株API快速鉴定第58页
        3.2.5 脂肪酸含量分析第58页
        3.2.6 DNA(G+C)mol%含量测定第58页
        3.2.7 醌和极性脂分析第58-59页
        3.2.8 DNA-DNA杂交分析第5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9-64页
        3.3.1 菌株FH5形态特征第59页
        3.3.2 菌株FH5的生理生化特征第59-61页
        3.3.3 菌株FH5的脂肪酸含量第61页
        3.3.4 菌株FH5的DNA(G+C)mol%含量第61-62页
        3.3.5 菌株FH5的醌类型及极性脂分析第62页
        3.3.6 DNA-DNA杂交结果第62页
        3.3.7 菌株FH5 16S rdNA测序结果及分析第62-63页
        3.3.8 龙细菌科Draconibacteriaceae新科的描述第63页
        3.3.9 龙细菌属Draconibacterium新属的描述第63-64页
        3.3.10 东方龙细菌Draconibacterium orientalis新种描述第64页
    3.4 讨论第64-68页
第四章 海洋拟杆菌新属新种——海洋黄色滑动菌Flavilabilia marina HY2的鉴定第68-82页
    引言第68页
    4.1 实验材料第68页
        4.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第68页
        4.1.2 实验菌株及来源第68页
    4.2 实验方法第68-70页
        4.2.1 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第69页
        4.2.2 菌株形态特征鉴定第69页
        4.2.3 菌株的基本生理生化鉴定第69页
        4.2.4 API鉴定系统第69页
        4.2.5 脂肪酸含量测定第69页
        4.2.6 DNA(G+C)mol%含量测定第69页
        4.2.7 菌株HY2的醌类型分析第69-70页
        4.2.8 极性脂分析第7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4.3.1 菌株HY2形态特征第70-71页
        4.3.2 菌株HY2的生理生化特征第71-72页
        4.3.3 菌株HY2的脂肪酸分析第72页
        4.3.4 菌株HY2的DNA(G+C)mol%含量第72-73页
        4.3.5 菌株HY2的酣类型分析第73-74页
        4.3.6 菌株HY2极性脂结果分析第74-75页
        4.3.7 菌株HY2 16S rDNA测序结果及分析第75-76页
        4.3.8 黄色滑动菌属Flavilabilia新属的描述第76页
        4.3.9 海洋黄色滑动菌Flavilabilia marina新种的描述第76-77页
    4.4 讨论第77-82页
第五章 海洋细菌新种威海黄色滑动菌Flavilabilia weihaiensis HY3的鉴定以及发酵噬纤维菌Cytophaga fermentans分类地位修订第82-94页
    引言第82页
    5.1 实验材料第82-83页
        5.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第82页
        5.1.2 实验菌株及来源第82-83页
    5.2 实验方法第83页
        5.2.1 实验菌株16S rDNA鉴定第83页
        5.2.2 菌株形态特征鉴定第83页
        5.2.3 菌株经典生理生化鉴定第83页
        5.2.4 API鉴定系统第83页
        5.2.5 脂肪酸含量测定第83页
        5.2.6 菌株DNA(G+C)mol%含量测定第83页
        5.2.7 醌及极性脂类型分析第8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83-91页
        5.3.1 菌株HY3和DSM 9555的表型特征第84页
        5.3.2 菌株HY3和DSM 9555生理生化特征第84-86页
        5.3.3 菌株HY3和DSM 9555的脂肪酸含量分析第86页
        5.3.4 菌株HY3 DNA(G+C)mol%含量分析第86-87页
        5.3.5 菌株HY3的醌类型分析第87-88页
        5.3.6 菌株HY3和DSM 9555极性脂结果分析第88-89页
        5.3.7 HY3和DSM 9555 16S rDNA测序结果及分析第89-90页
        5.3.8 威海黄色滑动菌Flavilabilia weihaiensis新种的描述第90-91页
    5.4 讨论第91-94页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0-11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粘生物质焦油进料喷嘴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下一篇:丝状菌对活性污泥性质及自生动态膜过滤性能的影响